很多人将纯电动汽车视为环境保护的象征。然而有报告指出,如果过度增产EV,反而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报告预测称,到2030年,各国排放的二氧化硫与EV产量不增加的情况相比,在中国将增加79%,在印度将增加19%……
人类在18世纪以后实现工业化,代价是引起了许多公害。未能预料到蒸汽机和化工产业等技术创新污染环境的风险,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损害。20世纪后半期环保措施取得进展,但部分科学研究指出,如果作为新技术的纯电动汽车(EV)和人工智能(AI)今后进一步普及,可能会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心,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关注技术创新的阴影能否防患于未然呢?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变暖。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力手段是行驶时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纯电动汽车。最新型的纯电动汽车在各地车展上也很受欢迎。
纯电动汽车作为削减二氧化碳的手段而备受期待(2024年,北京市)
国际能源署(IEA)2023年发布的资料显示,如果要在2050年之前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那么在汽车领域,到2030年需要将纯电动汽车的年销量增加到2022年的7倍,即7000万辆。
很多人将纯电动汽车视为环境保护的象征。但是,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在2024年刊登在美国化学会的《美国化学会志》上的论文中指出,“如果过分增产纯电动汽车,反而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这是怎么回事?
论文预测了因生产纯电动汽车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等的数量。分析了(1)在纯电动汽车生产方面继续现行政策(2)纯电动汽车普及、中国和印度的产量增加这两种情况。结果显示,如果纯电动汽车的产量增加,对搭载的电池材料进行提炼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有可能增加。
分析时假设所有纯电动汽车都搭载使用镍等的电池,在中国和印度生产。预测称,到2030年,各国排放的二氧化硫与纯电动汽车产量不增加的情况相比,在中国将增加79%,在印度将增加19%。纯电动汽车在行驶中不会排放主要由柴油车尾气所含的二氧化硫等硫氧化物,但制造电池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硫中,容易导致哮喘恶化,或引发心血管疾病。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等的研究团队指出,“重新评估(电池等)整个供应链的环境负担至关重要”。
回顾历史,各个时代出现的创新技术在促进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公害。基于对公害损伤很多人健康的反思,各国采取了对策。当前,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人们的关注点从过去的公害转移到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上。
然而,现代新技术有可能再次导致原本已克服的环境污染。与纯电动汽车并列的代表是在工作和生活场景中迅速普及的AI。
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等之上运行的高性能AI需要大量电力。如果依靠火力发电,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会排放氮氧化物。用于AI计算的半导体芯片的制造当中,在研磨等工序中也会产生大小为2.5微米以下的微小颗粒物PM2.5等。
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等在2024年公开的论文中推算了从芯片制造到高性能AI开发、数据中心运营等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量。
研究显示,美国Meta在开发大语言模型(LLM)“Llama 3.1”的过程中,最多产生了1.5吨的PM2.5和13.5吨的氮氧化物。这相当于在直线距离约4000公里的洛杉矶和纽约之间往返1万多次的汽车排放的废气所含的量。原因在于使用了大量的电力和半导体芯片。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可能导致新的环境问题。人类反复经历了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和公害,这一次能否防患于未然呢?需要发挥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的现代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