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亲掌AI:王海峰失职与何俊杰转岗背后的百度困局
19 小时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36kr
2025年百度进行AI战略架构调整,新设基础与应用模型研发部直管CEO,王海峰权力收缩。百度AI技术积累深厚但市场表现不佳,李彦宏亲自下场调整研发方向,试图扭转被动局面。

2025年11月25日,百度一则技术研发架构调整公告,揭开了公司AI战略的深层变革:新设的基础模型研发部与应用模型研发部直接向CEO李彦宏汇报,身为集团CTO的王海峰被排除在本次大模型核心研发管理之外,权力显著收缩。这一调整的背后,是李彦宏对百度AI业务“技术有积累、市场无响动”的不满,而作为技术体系最高负责人,王海峰自然难辞其咎。

从履历来看,王海峰拥有亮眼的学术与行业资历:作为ACL历史上首位华人主席,三次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牵头拿下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主导构建了百度知识图谱、飞桨平台、百度大脑等技术底座。但这些“纸面成绩”在市场端却几乎毫无响动——百度过去十年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研发费用,文心大模型已迭代至5.0版本,却未能孵化出一款现象级C端应用,B端商业化落地也进展缓慢,与竞争对手在AI场景化布局上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反差。

作为CTO的核心职责不仅是技术攻坚,更在于推动技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但现实是,王海峰主导下的AI研发陷入了“重技术、轻落地”的困境:飞桨平台虽号称“中国首个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却未能在开发者生态中形成优势;文心大模型最早起跑,却逐步掉队,用户活跃度与商业变现能力远不及行业标杆。技术成果与市场价值的严重脱节,使得百度在AI行业爆发期错失先机,这正是李彦宏最核心的不满所在。

更值得玩味的是,王海峰的权力收缩并非一蹴而就。2022年5月的干部轮岗中,他已不再兼任智能云事业群组负责人,失去了技术落地的关键业务抓手;此次两大核心研发部门直接划归李彦宏直管,更是彻底剥离了他在AI核心业务的话语权。尽管王海峰仍保留CTO、TSC主席等头衔,但仅负责技术平台、研究院等支撑性板块,与此前统筹AI全链条研发的权限相去甚远,其在百度技术体系的核心地位已全面下滑。

李彦宏此次亲自下场,本质上是对王海峰主导的研发体系的否定。作为百度AI转型的坚定推动者,李彦宏曾明确强调“技术迭代速度是唯一护城河”,但王海峰带领的团队虽能产出学术论文、专利成果与技术参数的突破,却始终未能打通“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百度AI“雷声大、雨点小”的发展态势,让李彦宏不得不打破原有架构,通过缩短决策链条、亲自掌控研发方向,试图扭转被动局面。

此次架构调整与文心大模型5.0的发布形成微妙呼应——这款在40余项权威评测中表现亮眼的模型,仍未能改变百度AI“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客观上,百度在宣发和公关上的资源投入并不低。比如从同行反馈看,百度像开一场世界大会项目预算都还是拉得挺满的。但这些投入似乎并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价值,这方面可以看看月活、或者跟同行的比较。最近阿里旗下的千问、夸克、灵光大模型产品势头正盛,声量和市场反馈上都遥遥领先文小言。一家技术型公司,在这个时代最关键的技术领域,却被阿里电商基因公司后者居上。这或许成为压垮李彦宏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王海峰权力持续收缩的同时,百度资深副总裁何俊杰的岗位调整成为组织变革的另一重要线索。2025 年 7 月,何俊杰从代理 CFO 转岗人事,接替崔珊珊应对裁员争议与人才流失。其履历覆盖战略投资、业务运营与财务,李彦宏期许其以 “全经验” 重构人力体系,但现实相悖:11 月企业软件事业部 “闪电裁员”(三地员工几分钟内被离职),暴露其仍延续 “重成本、轻关怀” 思维。

更关键的是,投行出身的何俊杰擅长 “降本” 却弱于 “育才”,2025 年百度 P9 高管流失率仍 38%,阿里、字节以翻倍薪资挖走 AI 核心人才,人才短板加剧研发困境。

2024 年百度营收降 1%、净利润增 21%,背后是 “裁基层、涨高管”:全年裁 3900 人(减幅 9.8%),两年员工总数少超 5000 人;高管薪酬却暴涨 92.37% 至 5040 万元,李彦宏私人飞机费用年增 17%。此类 “双重标准” 并非首次,2021-2025 年多次 “闪电裁员”,人力策略始终围绕 “控成本”,与 AI 人才争夺所需的 “高激励” 背道而驰。

李彦宏这次选择亲自下场,不仅是对过去 AI 路线的彻底反思,也是他为百度押上的最后一张底牌。他显然已经意识到,今天的百度靠流程、靠体系、靠既有的经验和惯性,都将离时代越来越远。技术要走向市场,产品要赢得用户,只有 CEO 亲自盯,才有可能撕开一道口子。

当然,也只是可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