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江论道脑机接口:技术路线、芯片突破与产业落地
1 天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集微网
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探讨脑机接口发展现状与机遇,涉及侵入式与非侵入式技术路线、芯片自主化、神经解码精准度及产业化落地制约。

2025年11月11日,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以下简称“南渡江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此次论坛由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口市人民政府指导,海口市科学技术工业信息化局、海口国际投资促进局、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芯原微电子(海南)有限公司承办。本届论坛将深度探讨数字疗法、脑机接口和康复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机遇,以期推动智慧医疗与康复,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在下午举行的圆桌环节,颅燊医疗器械联合创始人、CTO陈建刚,万瞬医学技术创始人戴晨赟,芯原股份执行副总裁、定制芯片平台事业部总经理汪志伟,上海韶脑传感技术董事长杨帮华,西湖灵犀科技联合创始人杨杰,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张旭围绕“脑机接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讨论。

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互补融合成未来趋势

对话开篇聚焦脑机接口核心技术路线。随着 “十五五” 规划将脑机接口纳入六大未来产业,侵入式(开颅手术提取深层脑信号)与非侵入式(无创采集信号)两条路径的发展边界与融合可能,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陈建刚明确两者的核心分界在于应用人群:侵入式面向中晚期重症患者,是非侵入式无效后的终极方案;非侵入式覆盖早期患者及预防性场景,受众更广泛,二者呈互补关系。杨杰表示,侵入式技术历史可追溯至七八十年代的DBS疗法,聚焦渐冻症、重度瘫痪等急迫需求,而非侵入式凭借低创伤优势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基础。

杨帮华对此表示认同,非侵入式的广泛适用人群是其快速落地的核心优势。针对 “混合型路径” 的疑问,陈建刚解释,未来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将形成闭环,通过实时检测与动态刺激的结合,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这一融合形态将拓展脑机接口的应用维度。

闭环调控与芯片突破

当前脑机接口多停留在单向信号处理,自适应闭环的实现是行业核心痛点,行业也较为关注“感知 — 反馈 — 调控” 的闭环神经调控。

芯片作为脑机接口的硬件核心,其自主化与适配性备受关注。汪志伟透露,当前市场缺乏量产的国产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芯原股份已布局低功耗、高通量的植入式芯片,可满足抑郁症、癫痫等疾病的闭环调控需求,且通过定制 AI 技术解决了信号噪声问题。杨杰则强调芯片的应用导向属性,西湖灵犀的芯片聚焦汉语语言神经解码,通过数据压缩技术平衡高通量与低功耗需求。

对于国产芯片自主可控的突破点,杨杰认为核心在于市场需求的规模化,技术壁垒终将随着产业发展被攻克;汪志伟补充,信号降噪、医疗级可靠性等技术细节的打磨,是当前国产芯片的重点发力方向。

神经解码:AI 赋能破解精准难题

神经解码的精准度直接决定脑机接口的应用效果,而个体差异与信号特性构成主要挑战。杨帮华以运动想象脑机接口为例,指出脑电信号仅数十微伏,且受个体思维模式、时间状态影响极大,导致解码模型跨天稳定性不足,需通过定期数据优化实现自适应。

杨杰补充了语言信号解码的难点:患者精神状态、电极植入位置的个体差异,使得模型泛化性受限。西湖灵犀的解决方案是构建 “数字脑” 共型模态,结合AI技术对新患者进行快速微调,并预留 5-10分钟的每日适配时间,同时患者也会通过使用过程逐步适应模型,形成双向学习。

针对多模态信号融合(脑电+肌电+视觉)的提问,杨帮华表示,多模态融合可提升识别精度,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核心仍需聚焦脑电信号,以重建大脑与肢体的控制回路。

产业化落地三大制约 标准缺位待补

作为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张旭详解了脑机接口产业化的监管痛点。她指出,当前行业面临三大制约:缺乏统一的医疗应用标准、特殊风险评估机制不足、临床认证规范性缺失。目前国内尚无狭义上的植入式脑机接口产品拿证,广义上的神经调控类产品虽有获批,但监管仍依赖传统医疗器械标准,难以覆盖神经信号干扰、长期生物相容性等特有风险。

关于监管体系建设,张旭表示,国家正参考美国的专项指南与加速审批通道,探索差异化监管路径,按侵入式、非侵入式等分类制定标准,行业也在探讨建立独立的监管与认证体系,现场多数观众对此表示支持。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嘉宾们探讨了从医疗级向消费级的延伸可能。戴晨赟认为,消费级产品需以非侵入式为基础,核心突破点是免校准或极少校准的通用模型,睡眠监测、认知辅助等长时监控场景具备先发优势。杨帮华则聚焦康复领域,提出脑机接口将逐步从医院走向康养社区与家庭,通过技术成熟与成本降低,满足患者长期训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