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长鑫存储推出DDR5重磅新品,国产内存席卷“高端俱乐部”;王化已正式转岗小米武汉总部:正常的轮岗,没有别的任何原因;擦亮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金字招牌
10 小时前 / 阅读约16分钟
来源:集微网
长鑫存储发布DDR5新品,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王化转岗小米武汉总部;我国培育超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G发展不是一步到位,需渐进推进。

1.国产内存席卷“高端俱乐部”:长鑫存储推出DDR5重磅新品;

2.王化已正式转岗小米武汉总部:正常的轮岗,没有别的任何原因;

3.擦亮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金字招牌;

4.6G发展不是一步到位

1.国产内存席卷“高端俱乐部”:长鑫存储推出DDR5重磅新品

在11月23日启幕的IC China 2025 上,国内DRAM龙头企业长鑫存储发布最新DDR5产品,直接抛出硬核性能数据:最高速率 8000 Mbps,单颗容量 24Gb

这组数字意味着:DDR5的高端市场——特别是 7000 Mbps 以上的领域——曾被视作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国际三巨头的专属领地,如今已被长鑫强势打破,中国企业正式拥有了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的话语权。

8000 Mbps超高速率:“顶级梯队”直通车

在DDR5的世界里,频率就是阶级。4800-5600 Mbps 是“入门区”,6000-6400 Mbps 是“主流区”,8000 Mbps则是绝对的“高地”。过去两年,只有SK海力士的A-die和三星的特挑颗粒能在这一频率下稳定驰骋。

长鑫此次发布 8000 Mbps 颗粒,有着里程碑意义,向全行业释放了一个信号:在最考验“内功”的高频性能上,国产内存已经没有了所谓的“技术代差”。

这意味着,未来当用户想要组装一台顶级的 i9 或 Ryzen 9 游戏主机,或者采购一批高端工作站时,不再只有“进口货”这一个选择。国产内存,一样可以飙到极限。

24Gb 颗粒:卡位市场的“黄金容量点”

如果说 8000 Mbps 体现技术实力,那么 24Gb大容量颗粒的推出,则证明了长鑫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选择了 24Gb 这个极其精妙的切入点。

为什么是 24Gb?因为 AI PC 来了。

现在要在本地跑一个像样的 AI 大模型,16GB 内存起步就爆,32GB捉襟见肘,64GB 又太贵。基于 24Gb 颗粒,厂商可以轻松做出48GB 的内存套装。

这简直是为 AI 时代量身定制的“黄金容量”,既没有 32Gb 颗粒那么遥不可及,又完美解决了“内存焦虑”。在这一点上,长鑫不仅对齐了国际水平,甚至在产品定义的灵活性上,展现出了更懂中国市场的身段。

七大模组齐发:全场景的“重火力覆盖”

除了颗粒够强,长鑫这次还一口气发布了包括 UDIMM、CUDIMM、SODIMM、CSODIMM、RDIMM、MRDIMM 以及 TFF MRDIMM 在内的七大模组形态。

一句话总结:从每个人的超薄笔记本,到数据中心的算力怪兽,长鑫这次全包圆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鑫不仅拿出了面向消费级发烧友的 CUDIMM、CSODIMM(带时钟驱动的内存),更展示了面向服务器的 MRDIMM 和 TFF MRDIMM。这两种模组代表了目前存储行业的最高技术难度,是专门为解决服务器“内存墙”问题而生的。能把这些硬骨头啃下来,说明长鑫已经具备了为全球顶级服务器厂商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的能力。

高端突破:国产真正崛起

长鑫这次发布为何如此值得关注?

因为在半导体行业,“能做”和“做得好”是两个有着本质不同的维度。

过去国产存储解决了“能做”的问题,让中国产业在涨价潮里有了底气。

10月份长鑫LPDDR5X的发布已经让业界为之振奋,10667 Mbps直冲业内巅峰速率。这次DDR5新品发布,长鑫直接在DDR和LPDDR5X两大主流产品的高端阵营站稳脚跟,告诉世界:中国存储已经彻底扭转局面,成为真正的强者。

此次新品发布,意味着国产供应链完善了“高端拼图”。无论是在争分夺秒的电竞赛场,还是在日夜轰鸣的智算中心,国产存储不再只是Plan B备选,而是完全有资格成为那个更强、更快、更优的 Plan A。

属于国产内存的高端时代,大幕已开。

2.王化已正式转岗小米武汉总部:正常的轮岗,没有别的任何原因

11月21日,小米集团公关部王化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已正式转岗至小米武汉总部,并首次回应了此前关于其职务变动的传闻。王化称此次变动为“正常的轮岗”,强调“没有别的任何原因,切勿过度解读”。

王化在发文中坦言,上周日关于其转岗的消息已被业内朋友“爆料”,并幽默表示“保密工作做得不够好”。他透露,在三个应对方案中选择了“真心话汇报”的方式,并详细说明了轮岗背景:根据小米轮岗制度规定,三年可轮岗,五年必须轮岗,其转岗时间点实为五年前既定安排。

对于选择武汉总部的原因,王化表示存在“一点点私心”,武汉距离成都更近,交通成本显著降低。同时,他特别提到小米在武汉的战略布局,包括大家电工厂投产、武汉小米科技园竣工,以及未来“万人研发、万人制造”的宏大规划,这些因素促使他主动选择武汉岗位。

在回顾五年公关生涯时,王化列举了其参与的重大事件:新零售的扬帆起航以及小米造车从0到1的全过程。他还系统介绍了小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专项培养项目,以及面向基层员工的“活水计划”和中层管理者的轮岗制度。

王化最后表达了对新岗位的期待,称小米赋予他的“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生的底气与热爱”,并代表小米武汉总部向研发人才发出邀请。

王化发文如下:

今天是我到岗小米武汉总部正式开展工作的第一天,是时候向大家汇报我转岗的信息了,只是没想到上周日提前被圈内的朋友们“爆料”了,看来我们的保密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也是因为上周日的“爆料”,所以坊间传闻也有点多。原本我有三个选择:

第一,低调的转岗,啥也不说。

但是这样做,只会有更多的传言和解读,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没有好处。

第二,低调汇报,不做过多解释!

举重若轻的告诉大家我转岗了,证实了“爆料”,但是为什么是现在?是不是背锅?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给大家留下无数的疑问不去解释,似乎也不符合我的个性。

第三,真心话向大家汇报,爱信不信!

虽然真心话也会有很多人不信,天生认为一切都是阴谋一切都是洗地的可以不用往下看了,简单一句话“我就是一个正常的轮岗,没有别的任何原因,切勿过度解读。”

以我的个性我还是愿意选择三,结论已经告诉了大家,现在我展开来聊聊,如果您的时间有限,下文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再看:

首先要感谢过去的五年里各位媒体老师和朋友们对我的关注和支持,我深知自己并无值得大家这般惦记之处,而是关注公司的一举一动,但是仍然抱有幻想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解读。

2020 年 12 月 2 日,我接任了集团公关,这五年我参与了很多值得我铭记一生的重大事项,参与了新零售的扬帆起航、经历了起诉 M 国 XX 并胜诉的过程、见证了小米造车的从 0 到 1。感谢公司给予的信任与培养,是公司的成长,托举着我的进步。

在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小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小米,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燃计划、焰计划…… 一系列培养项目贯穿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活水计划为基层员工打开新通道,轮岗制度让中层管理者视野更宽。在这里,每个人不仅有机会向上走,更有空间横向历练,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扎根生长。

轮岗制度的规则里面,三年就该轮岗,五年是必须轮岗。所以我轮岗的时间点是五年前就定下来了;岗位有几个选择,武汉是我选的。

没错,在小米的轮岗制度里面,公司也会根据管理者的经验和知识面建议轮岗的岗位,而且轮岗者还有选择的空间。选择武汉我说真心话首先是有一点点私心,毕竟武汉距离成都更近,飞机 1 小时多点,明年高铁通车也就 4 小时,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也比北京到成都要低很多;其次是今年大家或多或少都看到了我们在武汉的动作,大家电工厂的投产,武汉小米科技园的竣工,未来在武汉的“万人研发、万人制造”的宏大布局,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去亲身参与其中,这个想法事实上在 6 月出差去武汉的时候就埋下了。

今天,我终于如愿来到武汉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心中没有忐忑,只有满满的感恩与期待。小米赋予我的,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生的底气与热爱。

小米武汉总部,欢迎研发大神加入!(文章来源:凤凰网)

3.擦亮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金字招牌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小巨人”企业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5%的数量,贡献了9.6%的营业收入和13.7%的利润。

近年来,工信部与各地方各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制度性安排,打通选种、育苗、培优的企业成长链路。一方面,探索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评价机制,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中央财政支持4200余家“小巨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超1000家“小巨人”企业实施设备更新,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泛征求“十五五”重点专项研发需求。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既能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也是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举措。“我们常态化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过去两年,大企业共发布500多项技术创新需求,1500多家中小企业参与揭榜。”在日前举办的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柯吉欣介绍,工信部联合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累计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近万项。

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央财政已经支持上百个试点城市、超4.5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我们引导30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水平测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达到二级以上,推动各地遴选培育3500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出‘小、快、轻、准’数字化技术产品超过1万个。”柯吉欣说。

汽车产业是对数字化转型要求较高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效率不断提高,整车厂商对其供应链反应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

作为头部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无锡华光汽车部件集团亟需一套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此,该公司联合黑湖科技建设智造系统,通过物料投料、产出等功能模块建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做到凡是生产必能追溯。在生产环节,系统通过工序级计划排程到各个产线甚至操作台,项目、工序、工位任务执行情况可随时在电子化大屏幕上查询、监管,移动端也能通过生产概览、订单交货报表查看进度,实现信息同步共享,赋能业务高效运转。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推动实体经济纵深迈进的关键力量,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赋能与精准扶持。前不久,《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基地)创建管理办法》印发施行。

“创建工作包括平台与基地两种类型。其中,平台侧重在线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融资、人才、市场、管理等综合服务,提供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技术服务。基地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家门口的创业孵化、创新支持等服务。平台基地功能互补、协调联动,满足不同领域、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差异化服务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商超告诉记者,创建工作是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以资助、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支持创建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下一步,要构建优质高效、直达快享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发挥国家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健全与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强化金融精准支持。(文章来源:新华网)

4.6G发展不是一步到位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6G发展大会”上,“6G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成为产业共识。这是对一些激进看法的纠偏,为这场关乎未来的技术赛跑校准了认知坐标。

业内存在一些急于求成的观点。有的说6G可以跳过5G-A阶段一步到位,笔者认为,这会割裂技术演进链条,导致6G缺乏坚实的技术基础;有的追求标准一次定型,笔者认为,无视技术与需求的动态发展,会固化技术路线,难以适应AI等快速迭代技术的需求;有的忽视5G已有产业价值,急于全面铺开6G网络,笔者认为,这不仅会闲置浪费现有5G资源,还会造成新旧技术断层、成本过高、应用脱节等问题。这些观点违背技术规律,通信技术迭代是渐进的过程,“一步到位”不仅拖慢创新节奏,还可能让产业发展陷入资源错配的困境。

反对激进并非否定发展。6G不止于5G“+1”,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5G的10倍至100倍,时延缩短到5G的十分之一,在峰值速率、时延等方面都远优于5G。从技术看,6G打破通信边界,通过星地融合实现全球覆盖,将通信、感知、计算与智能深度融合,使网络具备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支撑数字孪生、超大规模连接等应用场景。从产业看,6G将带动芯片、器件、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推动5G现有产业基础升级,形成新的万亿级产业生态。从全球看,6G是全球数字技术竞争和未来产业的核心赛道,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

6G技术研发进程,体现了“渐进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国自2022年启动6G技术试验,分3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第二阶段面向典型场景及性能指标,研发6G原型样机;第三阶段研发6G预商用设备,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目前已步入第二阶段。在此过程中,5G的效能释放仍是关键基石。合理统筹5G与6G的发展节奏,推动5G在商用深化、技术成熟度上持续突破,才能为6G后续的研发攻关与规模应用筑牢根基,形成两代技术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标准制定是持续演进“上台阶”的过程。业界已形成共识:第一版6G标准不必追求全面完美,只要在现有5G/5G-A的基础上实现显著提升,就已具备里程碑意义。同时,在系统设计初期为后续迭代预留发展空间,即可视为成功的标准。这种务实态度,既源于通信技术迭代的历史经验——4G、5G标准均是在后续版本中根据技术和需求发展不断完善,也更契合6G技术的复杂性特征。国际电信联盟2023年提出六大场景,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初步勾勒的标准化时间表等,构成了6G标准逐步“上台阶”的实践基础。

终端的创新变革也非一蹴而就。6G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将为移动终端带来变革契机。但不确定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想象,6G终端从传统手机形态向智能化、多形态可穿戴设备的演进,也可能随着AI技术突破呈现新路径。此外,诸如车载终端升级要依赖汽车产业与通信产业深度融合,6G终端跨领域协同需经历技术适配、场景验证、成本优化的漫长过程。我国超300项6G关键技术储备中,包含大量终端相关的技术研发,正是要通过技术迭代积累,推动终端形态创新。

当全球都在憧憬6G带来的万物智联新时代时,更要保持清醒认知。伟大的创新从来不是瞬间的跃迁,而是不断优化升级的漫长征程。摒弃“一步到位”的浮躁心态,以标准制定为引领,以终端创新为抓手,以融合技术为突破,在持续演进中积累优势,才能让6G真正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