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鼎资本:“稳健派”选手穿越资本浪潮,锚定五大赛道
16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集微网
新鼎资本成立10年,聚焦硬科技赛道,投资超90亿元,布局超40个集成电路项目,成为光刻机赛道布局最全面的私募机构。其投资哲学为“安全第一,聚焦头部,长期陪伴”,未来将关注新领域。

人物资料:张驰,新鼎资本(北京新鼎荣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2004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审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在读)。其先后担任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师,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监、广东东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九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产业投资部投资总监,2015年创立新鼎资本。

2015年,当互联网投资席卷资本市场时,一家名为新鼎资本的投资机构在北京悄然成立,开展扩张期优质企业股权投资、Pre-IPO项目投资等业务。迄今10年过去了,股权投资市场潮起潮落,无数机构追逐短期红利,新鼎资本却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硬科技领域一股重要的资本力量——

从早期少量布局到长期锚定五大硬科技赛道,甚至收获科创板“巨无霸”,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的每一步决策都稳扎稳打。目前,投资50多亿元,布局了超40个集成电路优质项目,甚至成为我国光刻机赛道布局最全面的私募机构。这背后,新鼎资本与张弛有着怎样的产业判断与投资哲学?当“卡脖子”困境成为时代命题,他和新鼎资本又是如何精准捕捉那些改变行业格局的项目,在硬科技赛道投下关键一击的?

新鼎资本十年,规模稳步增长

新鼎资本成立之初,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热点分散,互联网等传统领域占据投资主流赛道,而硬科技产业技术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不确定性高的特点让不少资本望而却步。

当时,新鼎资本核心成员,具有国内外知名PE基金、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和管理咨询公司等机构从业背景,具有专业的股权投资、并购重组、企业管理,以及境内外资本市场运作能力,秉持“只为优质项目”信条,已从产业升级的细微信号中隐约嗅到硬科技领域潜藏的长期机遇,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埋下了伏笔。

“成立初期我们确实走了一段‘探索路’。” 据张驰回忆,新鼎资本早期并没有明确的赛道划分,陆陆续续投了一些传统项目,但随着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得到重视,整个市场意识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这一变革信号令新鼎资本投资方向迅速更加明朗。团队果断放弃分散的传统投资,将全部精力聚焦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疗、新能源汽车五大硬科技赛道,并以头部、中后期项目为目标,布局争取两三年内能够报材料,三五年内能退出的一批核心项目。新鼎资本当时判断,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必须突破核心技术制约,上述五大赛道潜力巨大。

10年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经历多轮周期波动——从互联网泡沫退潮到硬科技热潮兴起,从资本寒冬到行业复苏,不少机构在市场起伏中调整规模、收缩版图,新鼎资本却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增长节奏。截至目前,新鼎资本已备案基金投出规模超9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项目100多个(超20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主板、创业板、港交所以及北交所),成为硬科技投资领域的“稳健派代表”。

谈及得意之作,张驰第一反应就是海光信息。2020年,新鼎资本投入2.5亿元人民币;2022年,海光信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新鼎资本2023年上市退出中表现较好的项目之一(2024年度科创板排行榜显示,海光信息位列第二)。上述案例不仅是新鼎资本“精准选择”的证明,更印证其聚焦硬科技赛道、锁定头部项目的战略正确性,为管理规模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大投资版图,重仓集成电路

新鼎资本的投资版图中,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三大赛道构成了硬科技投资的 “铁三角”。每个赛道的布局都蕴含着张驰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 “重仓头部、长期陪伴” 的投资哲学。

“集成电路是硬科技的‘命脉’,而光刻机则是集成电路产业的‘皇冠上的明珠’。” 谈及核心布局,张驰毫不掩饰对集成电路赛道的重视。2018年明确方向至今,新鼎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堪称 “精准且全面”。

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在新鼎资本的投资项目中,集成电路赛道的投资规模和数量占比始终保持在一半左右,几乎覆盖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涉及海光信息、上海微电子、国望光学、启尔机电、东方晶源、华卓精科、集创北方、屹唐半导体、德尔科技、博康信息、得一微电子、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华进半导体、粤芯半导体、京微齐力、京仪装备、科益虹源、中科智芯、长鑫存储、紫光展锐、中星微电子、合肥欣奕华、托伦斯、凯世通、盛合晶微、芯享科技、易冲无线、中科科美、中科智芯、锡产微芯、中科科仪、昂坤视觉、鲁汶仪器、他山科技、亚科鸿禹、泰科天润、灵汐科技、羲禾科技、镨芯电子、帧观德芯、点莘科技等重大项目。

尤以制造端为例,新鼎资本展现“啃硬骨头”决心,经过5年布局,先后投资五大光刻机中的四大核心平台企业。张驰自豪地表示,尤以制造端为例,新鼎资本展现“啃硬骨头”决心,经过5年布局,先后投资上海微电子、启尔机电、国望光学、科益虹源、东方晶源等多家核心企业;同时,瞄准刻蚀机、离子注入机、量测清洗等环节,新鼎资本相继投入鲁汶仪器、凯世通、思锐智能、昂坤视觉等,可谓成绩斐然。

此外,新鼎资本还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核心赛道,投资覆盖了从整车设计到核心零部件的完整链条。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张驰及其合伙人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多次交流,并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参与A、B、C三轮投资,直至小鹏汽车在纽交所上市。围绕新能源汽车,新鼎资本又相继投资汽车设计企业阿尔特,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智行者、希迪智驾、驭势科技,自动驾驶芯片研发厂商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对好项目反复投、多轮投。

张驰表示,随着行业竞争格局逐渐清晰,机构适时收缩投资,将资金转向更具发展潜力的商业航天赛道,展现了灵活调整的投资策略,“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他旗下的相关企业也必然引领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

新鼎“投资哲学”,与企业共成长

10年投资生涯,张驰形成了一套鲜明的投资哲学:“安全第一,聚焦头部,长期陪伴”。其贯穿于新鼎资本的每一次投资决策,成为机构在波动市场中稳步前行的压舱石。

项目选择上,新鼎资本始终偏好后期头部项目。“我们投资金额大,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后期头部项目,而非早期风险较高的项目。”张驰向集微网介绍,新鼎资本制定了严格的项目筛选标准:必须是行业头部企业,具备稀缺性和唯一性;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能够解决中国科技“卡脖子”问题或满足国产替代需求。

为找到优质项目,新鼎资本建立了庞大的项目储备库,持续跟进超400个潜在项目,重点项目的跟进周期甚至长达3年,与目标企业董事长在内的高管保持密切沟通,了解企业真实发展状况。

眼光毒辣、作风稳健之外,新鼎资本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持续重仓,一旦出现看好的项目,便采取 “多轮追加” 的投资策略。“曾经有个项目,我们从B轮开始投资,一直追加到上市前。”张驰介绍。投后管理方面,新鼎资本通过对接上下游资源,帮助创业团队实现市场化思维转型,提升企业商业化能力。

就未来投资方向,张驰指出,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核心赛道投资已基本完成,新鼎资本将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量子技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应用等新领域。“这些领域目前虽然处于早期阶段,但发展潜力巨大,是未来硬科技投资的蓝海,”不过,张驰也强调,机构对于这些新领域仍要保持谨慎态度,人形机器人、量子技术等产业尚未完全成熟,难以判断谁是真正的头部企业。为此,新鼎资本尝试布局少量天使轮、A轮项目,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分散风险,持续观察行业发展趋势。

练就“硬科技捕手”?忍耐短期寂寞

作为新鼎资本合伙创始人、董事长,张驰的个人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硬科技投资的成长史。1981年11月,张驰出生于陕西西安,2004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创办新鼎资本之前,他已拥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6年审计经验,3年企业董秘、财务总监经验,多年私募股权投资经历,对行业头部企业尽职调查及投资决策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审计工作中,积累了扎实的财务基础,而在九鼎投资的5年,我考察了大量项目。” 张驰表示,这些经历为他创办新鼎资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看来,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资金实力,更在于对行业的理解、对趋势的判断,以及长期坚守的定力,“硬科技投资不像互联网投资那样可以快速迭代,它需要长期投入、耐心陪伴,甚至需要忍耐短期寂寞。”

对于想要进入投资行业的年轻人,张驰给出3项建议:一是要积累扎实的基础,优先选择券商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培养证券、财务方面的专业能力;二是要耐得住寂寞,长期积累;三是要保持学习能力。投资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敏锐的信息判断能力。

对于中国硬科技产业的未来,张驰充满信心:“国家对硬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空前强大,只要继续保持当前的研发力度,我们与国际科技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甚至实现局部领先。”他认为,我国硬科技产业已经走过“国产替代”的攻坚阶段,进入“新赛道突围”的关键时期。

新鼎资本的10年,是我国硬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也是一家投资机构精准布局的成长史。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浪潮中,新鼎资本作为“参与者”与“推动者”,将发挥资本与科创共生之力,成为推动我国硬科技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重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