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亚迪年度股东大会:王传福定下年销千万辆目标、智能驾驶与全球扩张成关键战略
2.AMD发布集成NPU的Ryzen AI Z2 Extreme芯片:AI算力达50TOPS
3.打“价格战”没出路更没未来
4.AMD:日月光AI数据中心导入高端处理器 评估使用GPU
5.AI把地球“榨干”,数据中心被迫“上天”?
1.比亚迪年度股东大会:王传福定下年销千万辆目标、智能驾驶与全球扩张成关键战略
6月6日,比亚迪于深圳总部举行年度股东大会,吸引海内外大批投资者涌入。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年销1000万辆,而且达成目标的时间不会太长。
在未来发展重点方面,比亚迪则将智能驾驶列为公司的重要策略之一,未来3到5年,公司将发布一系列智能驾驶相关技术。
此次会议被股东形容为家庭会议,王传福首次明确提出年销千万辆的战略目标,并揭示比亚迪将聚焦智能化、全球化与高端化三大方向持续突破。
当一位股东讲述因信任巴菲特与芒格而长期持有比亚迪股票的经历时,王传福感性回应:“我只有一家企业,就是比亚迪。不管承受多大委屈,我们只做长期主义,不踩别人。”
王传福也进一步表示,比亚迪将用绿色科技与创新技术回馈地球,为下一代打造可持续的未来。此话引来现场投资人热烈掌声。
针对智能化发展趋势,王传福则指出,比亚迪未来3到5年将智能驾驶列为核心战略之一,但强调安全是生死底线,比技术突破更重要。
此外,王传福也在会上首度披露比亚迪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蓝图,预计2026至2029年间将密集发布新技术,每次发布都针对一个具体痛点(如自动停车、复杂路况等)解决实际问题。
尽管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市场市占稳居领先地位,但王传福坦言,目前在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与低温续航上仍是技术短板,未来三年每年都将推出重大技术升级。
王传福以计算机取代算盘形容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潜力,强调整体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全球市场扩张方面,比亚迪也展现强劲动能。王传福透露,2024年1至5月海外电动汽车销量达37.42万辆,几乎追平2023全年总销量41.7万辆;其中5月单月海外销量高达89047辆,创下历史新高。
比亚迪全年海外销量有望突破90万辆,主攻欧洲、东南亚及澳洲等地,并借由自建滚装船队拓展土耳其、巴西等新兴市场。
针对部分股东批评比亚迪品牌模糊、用户链接薄弱的问题,王传福则坦言这是工程师文化带来的限制,将通过营销强化品牌转型。
王传福透露,高端品牌腾势即将进军欧洲市场,目标以技术价值建立高端品牌形象,并指出东南亚与澳大利亚市场对比亚迪高端车接受度已超越中国市场,显示出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在会中王传福更是以丰田为例,公开挑战传统燃油车阵营,他表示:燃油车时代曾无人可撼,但在绿色革命中,一切将重新洗牌。
比亚迪今年1至5月累计销量达176.34万辆,年增38.7%,成为其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化与淘汰燃油车的坚实后盾。
为时近两小时的股东大会结束后,现场投资人仍积极与高层互动提问。王传福的情感告白与年销千万蓝图,不仅展现出比亚迪持续创新与品牌升级的双轨路线,也凸显其对智能驾驶安全、全球扩张与新能源革命的坚定信念。
2.AMD发布集成NPU的Ryzen AI Z2 Extreme芯片:AI算力达50TOPS
AMD推出了搭载AI处理单元(NPU)的Ryzen AI Z2 Extreme,共推出两款面向掌上游戏机的全新芯片,进一步扩展了Ryzen Z2系列处理器的阵容。
AMD宣布Ryzen Z2系列处理器新增两款面向掌上游戏机的处理器。该公司推出一款全新的顶级Ryzen AI Z2 Extreme,其本质上是搭载专用神经处理单元(NPU)的Z2 Extreme。最初的Ryzen Z2系列于1月发布,当时包括Ryzen Z2 Extreme、Ryzen Z2和Ryzen Z2 Go。
第二款芯片是Ryzen Z2 A,弱于Ryzen Z2 Go,GPU核心数量更少,可配置TDP(热设计功耗)也更低。这些新品表明,我们可能会在今年看到多款掌上游戏机上市,并可能是在假日季推出。
Ryzen AI Z2 Extreme的配置与非AI版本相似,包括8核16线程CPU、24MB缓存、支持LPDDR5X-8000内存、15~35W的可配置TDP以及16个RDNA 3.5图形核心。新款Z2处理器是该系列中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包含专用NPU的处理器,据称可提供高达50TOPS的AI算力,并支持微软Copilot+功能。
Ryzen Z2 A现已成为AMD Ryzen Z2系列的入门级产品,尽管它基于更老的Zen 2架构。该芯片配备4核8线程CPU、8个RDNA 2图形核心、6MB缓存,并支持LPDDR5-6400内存。这使得其性能甚至低于之前发布的Ryzen Z2 Go,但有趣的是,它的可配置TDP更低,范围为6~20W,这可能有利于延长电池续航。
AMD尚未透露这些新芯片的性能预期,也未确认即将推出的任何搭载新芯片的新设备。Ryzen AI Z2 Extreme新增NPU功能,或将带来AI方面的增强,例如改进系统优化、加快实时处理速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源管理。此外,它还可能有利于设备制造商集成软件和工具,从而更高效地调整系统性能。
目前,联想Legion Go S和Legion Go 2 Prototype是仅有的两款已确认搭载AMD Z2系列芯片的掌上电脑。华硕预计今年将发布至少一款新掌上电脑,很可能是ROG Ally和Ally X的继任者。
3.打“价格战”没出路更没未来
近日,某车企率先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多家企业跟进效仿,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继发声,明确反对这场无序的“价格战”。
有人不解:降价是企业自愿的,消费者还能得实惠,为何要反对?
当然,车企通过创新提质、降本增效带来价格下降是正常市场现象,也让消费者受益,应当鼓励支持。但无序的“价格战”,不利于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终将损害消费者权益。
从产业端看,汽车行业经不起“价格战”折腾。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然而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不及2023年同期水平,也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降价虽带来短期销量增长,却导致目前汽车行业利润率下降至不足4%的低水平。
汽车产业链条长,围绕整车制造,向上是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技术研发等环节,向下延伸至销售、维修等领域。整个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无序“价格战”挤压链上各环节利润空间,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冲击,广大从业者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
从消费端看,无序“价格战”也会让消费者受损。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当利润被一再压减,不排除个别企业经营困难时,可能铤而走险:板材、零部件的标准放低,售后服务开始敷衍,维修保养逐渐糊弄……这样做,将对产品的安全、质量、服务产生恶劣影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从长远看,打“价格战”这种“内卷式”竞争,没有出路,更没有未来。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靠的是企业持之以恒地强技术、树品牌,靠的是行业劳动者孜孜不倦地奋斗。
当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被“价格战”无底线压缩,投入技术研发和改善顾客体验的资金势必变少。质量、服务等赖以生存的根基被侵蚀,汽车行业怎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
每个人都期待质优价廉的好汽车,但如果失去“质优”,“价廉”将没有意义。
产业、技术、市场等优势,是中国汽车快速发展的底气。前路不会都是坦途,但只要把准方向,一路前行,汽车产业未来可期。(人民日报)
4.AMD:日月光AI数据中心导入高端处理器 评估使用GPU
据报道,AMD发文指出,半导体封测厂日月光投控在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导入AMD高端处理器方案,未来除了考虑扩大采外,日月光投控也评估使用AMD Instinct MI300系列GPU的可能性,应用于数据中心加速器。
日月光半导体高雄厂信息技术处长陈裕忠表示,日月光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分析,涵盖AI应用与智能工厂所需的高端技术,借此为许多半导体大厂提供服务,因此对AI数据中心和智能工厂的芯片计算,要求相当高。
AMD称,日月光数据中心采用EPYC与Ryzen处理器后,性能提升50%,功耗下降6.5%,整体运作成本降低30%。
在初期阶段部署后,AMD表示,日月光考虑持续导入AMD硬件,扩大采用AMD EPYC和Ryzen处理器产品。随着人工智能工作负载角色吃重,AMD透露,日月光也开始评估包括使用AMD Instinct MI300系列GPU等资料中心加速器的可能性。
陈裕忠指出,日月光半导体通过数据处理和AI演算法,确保所有系统在智能工厂高效运作顺畅,此外在用户端电脑,也需确保能因应工程设计需求,并达成数字转型目标。
5.AI把地球“榨干”,数据中心被迫“上天”?
6月9日消息,据The Information报道,随着地球上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关于将数据中心送入太空的构想引起了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在太空中,这些数据中心可以持续不断地获取太阳能。
今年8月,美国初创公司Starcloud计划将冰箱大小的卫星搭乘火箭发射到太空。该卫星将首次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而这款芯片通常是地球大型数据中心中运行最新人工智能(AI)模型的核心部件。
与现有的数据中心相比,Starcloud卫星的计算能力可能显得相当微弱。Starcloud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约翰斯顿(Philip Johnston)表示,这颗卫星或许只能运行简化版的AI模型,比如谷歌Gemini和OpenAI GPT模型。然而,它将成为轨道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其处理能力是国际空间站(ISS)和其他卫星的100倍。
Starcloud的终极目标是在太空中建造全球首个吉瓦(100万千瓦)级数据中心,内部将布满大量AI芯片,并由面积达4千米×4千米的巨型太阳能阵列供电。
与此同时,太空初创公司Axiom Space也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发射两个轨道数据中心节点。这些节点将混合搭载CPU和GPU芯片,能够支持“低端AI”的运行,并作为军用和商业客户的通信卫星网络的一部分。推动数据中心进入太空的不仅是初创公司,还有许多科技界最具影响力的亿万富翁们,他们也在押注这一构想。
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已经收购火箭公司Relativity Space的控股权,并计划将数据中心送入轨道。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创立的火箭公司蓝色起源,其目标是将污染密集型产业移出地球。贝索斯认为,数据中心属于那些应当长期放置于太空的行业。
然而,有很多人质疑轨道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实现这一构想面临技术和资金上的重重挑战,包括如何有效防辐射、如何进行设备维护以及如何承担将硬件送入轨道的巨额费用。怀疑者认为,或许企业能在太空中部署少量计算机,用于运行轻量级AI模型,但要在轨道上建造并运营像AWS那样的大规模数据中心,依然遥不可及。
如果不是因为地球上的数据中心正面临巨大的电力供给压力,关于太空数据中心的讨论可能不会如此激烈。根据美国能源部去年的报告,预计到2028年,美国的数据中心将消耗总发电量的12%,这一比例远高于2023年的4.4%。
耗电惊人的AI模型被视为电力需求激增的主要原因。目前,电力公司已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电费也在持续上涨。与此同时,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等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正在大力投资核能、地热等清洁能源,以应对未来电力需求。然而,这些投资何时能见效,仍然无法预测。
尽管目前尚无先例,但Starcloud仍然坚信能够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在其概念视频中,该公司展示了一个假想的5千兆瓦轨道数据中心,采用茎叶结构设计,背面装配巨型太阳能板和散热器。该数据中心由数十个装载网络交换机和服务器机柜的集装箱组成,发射后,这些集装箱将从火箭货舱释放,自动对接至太阳能板之间的主干结构,并通过激光与SpaceX星链或亚马逊柯伊伯等卫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理论上,太空数据中心可通过不间断利用太阳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在短期内,Starcloud承认其数据中心的规模将远小于概念视频中的版本,但其成本优势明显。约翰斯顿估算,未来该公司将以约2000万美元的成本建造并发射一个40兆瓦的轨道数据中心,而在地面上建造相同规模的设施加上土地购置费用可能高达数亿美元。地面上40兆瓦数据中心十年的电力成本预计为1.4亿美元,而太空中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同等规模数据中心仅需约200万美元。
然而,这些成本预测建立在多个假设基础上,尤其是火箭发射成本下降是大前提。目前,SpaceX猎鹰9号火箭的发射费用大约为7000万美元,但它无法满足Starcloud计划将100吨重、40兆瓦的数据中心送入轨道的需求。随着SpaceX星舰等重型火箭测试的推进,以及蓝色起源新格伦号火箭的加入,发射能力的提升有望降低发射成本。蓝色起源前总裁罗布·迈耶森(Rob Meyerson)认为,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将助力太空数据中心等构想的实现。
同时太空中的辐射将考验AI芯片性能,散热问题极为突出。业内曾估算,一个100千瓦的数据中心就需要比网球场还大的散热器,而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则需足球场般的散热设施。
要实现其长期愿景,Starcloud等初创公司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当前阶段,企业只能通过发射微型数据中心来规避成本问题。Starcloud计划于今年8月首发1千瓦级的数据中心,项目总成本为250万美元,其中包括SpaceX拼车发射费用。
鉴于未来几年内,太空中预计将只有极为有限的数据中心容量,世界领先的AI公司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将计算负载转移到太空。业界普遍认为,首批轨道数据中心的最可能客户群体是已经在太空中运作的机构:如那些利用卫星进行天气监测、失踪飞机定位、气候变化研究的单位,这些机构可以在轨道上直接处理数据,然后再将其传回地球。此外,美国军方也可能将轨道数据中心用于“金色穹顶”计划。
如果大型轨道数据中心最终成型,拥有资本和技术积累的巨头可能会主导这一市场。SpaceX和亚马逊等公司可以在其星链和柯伊伯卫星网络中增加计算功能。然而,质疑者认为,目前对轨道数据中心的需求仍然非常有限。亚马逊柯伊伯计划前政策主管克莱顿·斯沃普(Clayton Swope)认为:“现在根本没有市场需求,这纯粹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与此同时,支持太空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人士呼吁保持耐心。太空数据存储公司Lonestar的创始人克里斯托弗·斯托特(Christopher Stott),将当前的质疑者比作1990年代认为“互联网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人。他指出,这些反对者“只愿待在洞穴的角落里”,而轨道数据中心的发展“绝对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