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出行平台做Robotaxi,刚刚融了20亿
1 天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36kr
滴滴自动驾驶完成D轮20亿融资,总融资额达132亿,资金用于AI研发和L4自动驾驶应用落地。滴滴与广汽合作的首款Robotaxi前装量产车年底交付运营。

Robotaxi落地之战,骤然提速。

实力玩家之一——滴滴自动驾驶,刚刚宣布完成D轮融资:

资金流向只有一个,就是加速首款Robotaxi量产车落地

启动6年融资130亿,滴滴自动驾驶在商业落地关键节点之前,开启“加力燃烧”冲刺。

滴滴自动驾驶,融资20亿

就在刚刚,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D轮融资,融资总额20亿元

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广州广花基金及滴滴。

其中广汽集团、广州国资是从2021年就开始一路支持滴滴自动驾驶的老股东,北京市背景的资本,则是这次新加入的股东。

算上D轮20亿,滴滴自动驾驶目前公开总融资额已经达到了132亿元左右,相比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两家截止IPO公开融资额分别为93亿、79亿。

滴滴自动驾驶背靠滴滴集团,“粮草”比白手起家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充足得多。

滴滴官方透露,此次融资的全部金额,将用于加大AI研发投入、推动L4自动驾驶应用落地。

这里的重点是L4的“应用”落地。实际上从2019年正式启动开始,滴滴就已经组建了Robotaxi测试车队,主要部署在广州、北京两地,规模数百辆级别。

而与这次融资消息一同宣布的,是滴滴和广汽合作的Robotaxi前装量产车,即将在今年年底交付,开启落地运营。

滴滴,但是自动驾驶

从2016年起,滴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

年初彭博社就已经曝料滴滴正在洽谈D轮融资,而D轮投后估值,可能将达到50亿美元(约363亿元)。

从投资方构成来看,从B轮开始除VC外,更多出现了产业方、场景方,也表明滴滴自动驾驶正快速走向商业落地。

特别的是,滴滴自动驾驶的融资路上,还有一个从B轮开始从未缺席的战略投资人——广汽集团。

2023年,广汽埃安和滴滴自动驾驶的合作项目,“AIDI计划”首次公之于世。

依照计划,为了更好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广汽埃安和滴滴自动驾驶成立了合资公司“广州安滴科技”——

这是滴滴与广汽合作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的主要业务方。

去年4月,“安滴科技”已拿到工商执照,双方合作的首款L4级无人车即将上路。

车型来自埃安的AEP3.0平台,相当于为整个车型搭建的“骨骼”,通过AICS智能底盘系统,实现多系统动态匹配控制,且转向/制动/悬架系统支持毫秒级电信号控制(响应延迟<10ms)。

内部采用低重心全平地板设计,车内垂直空间提升15%,为乘客预留了更多空间。

电子电气架构,同样出自埃安,相当于整车的“神经系统”。

这个架构,由汽车数字镜像云,中央计算机、智能驾驶计算机、信息娱乐计算机三个核心计算机群组,以及四个区域控制器组成,同时集成千兆以太网、5G和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技术。

星灵架构还采用多融合智驾感知系统,通过风云三号红外遥感技术、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航天级星基定位融合等多项技术,针对智驾安全进行全面升级。

滴滴自动驾驶则主要提供L4级自动驾驶软硬件方案,包括感知算法、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度地图及远程护航系统。

在2023年公布的DiDi Neuron概念车上,其传感器配置相当豪华,总共配置了21个相机、8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

计算平台方面,也是滴滴自动驾驶自研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 “Orca 虎鲸”。

此外,滴滴还引入了城市泛化引擎,主要从感知、决策和控制层面出发,包括感知和预测大模型、模仿学习引擎以及占据空间网络等技术。

从车身到技术万事具备,只差可跑通的运营模式了。

实际上滴滴自动驾驶,代表了Robotaxi赛道一个全新的“流派”——既有自研核心技术,又有自营出行平台。

举个例子,滴滴在网约车、共享出行运营过程中,实际上对全国几乎所有城市的交通潮汐情况了如指掌,后端网格管理系统、运力调度系统早已炉火纯青。

这样在场景中“精耕细作”的经验,到了Robotaxi时代可以直接复用,网格内交通状况可以变成Robotaxi部署密度的直接依据,“网格员”的分配情况,可以直接作为Robotaxi换电站、充电桩的部署参考。

滴滴出行平台的天然流量,则解决了Robotaxi的渠道问题。

Robotaxi规模化商业落地的2025年,赛道所有玩家都进入高强度竞速的状态,滴滴面临的挑战,或者说滴滴自动驾驶需要完成的“自证”科目,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

Apollo、小马、文远等等,已经完成了技术层面的证明,开始在大规模运营上直面挑战。

而滴滴早就解决了运营的难题,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在真实场景中接受商业化考验,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