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狂建十余家新能源公司,中煤集团打响“绿色闪电战”
22 小时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36kr
双碳政策下,煤炭行业盈利收窄,中煤集团半年成立10余家新能源公司,与能源三巨头合作,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传统能源企业面临资金、技术等挑战,转型仍需突破。

半年十余家!新能源公司的闪电战:速度背后的战略考量

伴随“双碳”政策进入第五年,煤炭行业寒意渐浓。2024年,全国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累计下跌超18%,跌破900元/吨大关,叠加环保督察频次同比上升30%,煤企盈利空间持续收窄。尽管煤炭行业在今年的反内卷之下,有所回暖,但整体上升动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传统煤炭行业的转型浪潮愈发汹涌,而作为行业巨头的中煤集团,正以一场令人瞩目的“绿色闪电战”,打破外界对“煤老大”的固有印象。从今年3月至今,短短半年时间里,中煤集团密集成立10余家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近30亿元,平均每半个月就有一家新企业落地,这样的速度在传统煤企中前所未有,也勾勒出其向清洁能源领域冲刺的清晰轨迹。

事实上,这场“闪电战”的布局绝非盲目扩张,而是兼顾资源禀赋与战略支点的精准落子。

3月,中煤集团率先在广西注册成立中煤(钟山)新能源有限公司,以1.5亿元注册资本搭建起华南区域的转型起点。

同月,又将目光投向西北能源富集区,在新疆成立注册资本高达8.4亿元的中煤于田新能源有限公司,为大型风光项目储备力量。此后,中煤(灵川)、中煤(资源)等新能源公司相继诞生,其中8月成立的中煤(灵川)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4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在华南地区的业务矩阵。从西北的规模布局到华南的支点建设,中煤集团的新能源版图已初步形成跨区域联动的格局。

然而,支撑中煤集团快速转型的,是其作为老牌能源企业独有的“三大王牌”。

首当其冲的便是土地资源优势——旗下矿区多分布在西北、华北等风光条件优越的区域,过去闲置的采煤沉陷区、废弃矸石山,如今成为建设光伏电站的天然场地。据业内估算,仅可利用的矿区土地就达数万亩,不仅省去高额征地成本,更盘活了存量资产,为项目快速落地扫清了选址障碍。

其次是独特的消纳优势,煤炭产业链自带庞大生产负荷,矿区自有电网能直接消纳新能源发电,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闭环,有效破解了行业普遍面临的“弃风弃光”难题,让绿电直接服务于煤矿生产与煤化工环节,提升了项目经济性。

而雄厚的资金实力则是转型的坚实后盾,旗下中煤电力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达100亿元,2024年更实现209亿元营业收入,为新能源投资提供了稳定的资金“输血”。

“三巨头”联手:合作共赢加速转型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公司并非中煤单打独斗,而是与能源领域“三巨头”形成了深度绑定的战略格局。

在光伏、储能等综合领域,中煤与国家电投的合作已形成规模。2025年以来,双方联合成立了4家新能源公司,多采用中煤控股85%、国家电投参股15%的模式,既保证中煤主导地位,又借力对方专业能力。

在风电赛道,中煤与中广核的合作瞄准资源富集区的大型项目。中广核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已有多个50万千瓦级风电项目落地,双方聚焦风储一体化开发,依托中广核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

新能源项目的高效落地,则离不开中国能建的工程技术支撑。双方合作聚焦项目全流程实施,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维形成闭环,尤其在矿区光伏、生态修复类项目中,充分发挥中国能建在场地改造与成本优化上的优势。

这种“各取所长”的模式,让中煤在转型初期有效规避了技术、经验和建设能力的短板。截至2025年10月,中煤与三大巨头合作成立的新能源公司已成为转型核心力量,推动新能源在运、在建及待开工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向“十四五”末4000万千瓦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能源行业的集体觉醒:不止中煤在行动

中煤的转型并非孤例,而是传统能源行业在“双碳”浪潮下的“集体突围”。

盘江股份走的是“智改绿转”路径。截至2025年5月,其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达377万千瓦,已并网296万千瓦,通过“煤电+光伏+储能”协同模式,保障能源供应稳定性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拥有127年历史的安源煤业,则选择了“断腕式”转型。2025年9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江西江钨稀贵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彻底告别煤炭主业,业务重心转向专用设备制造。重组后,资产负债率从97.83%大幅降至55.87,成功摆脱亏损困境。

石油巨头的转型同样力度空前。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群,为油田生产提供绿电;大庆油田探索“油田伴生气制氢+光伏制氢”路径,推动氢能应用。中国石化的新疆绿氢示范项目满负荷年产2万吨绿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直供炼化厂替代化石能源。

民营企业也在加速发力。宁夏宝丰能源的太阳能电解制氢示范项目分两期推进,全部绿氢用于煤化工生产,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前的山西煤企美锦能源也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氢能新能源,试图开拓业绩第二增长曲线。

从央企到地方国企,从煤炭到石油,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路径虽各不相同,但都指向同一方向:在清洁低碳的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

前路仍漫漫:转型路上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转型势头迅猛,但传统能源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资金压力首当其冲。以国电电力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新增新能源控股装机645.16万千瓦,光伏在建项目超340万千瓦,但同期营收同比下降9.52%,净利润下滑45.11%,传统主业盈利收窄与新能源高投入的矛盾凸显。

技术与人才短板同样制约转型。国内绿氢制备成本约35元/公斤,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元/公斤;多数传统企业在储能领域依赖第三方常规电芯,难以企及行业领先的大容量产品。同时,懂传统能源又通新能源的复合型人才稀缺,拉低了转型效率。

市场竞争更趋激烈。2025年储能系统集采中标价低至0.37元/Wh,较2023年底下降超42%;光伏组件价格也持续走低。叠加核心资源如储能电芯订单排至2026年,传统企业在供应链争夺与成本控制中均处于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虽打出绿色转型旗帜,但新能源业务在实际营收中占比仍然有限,“口号式转型”现象值得警惕。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之路,仍需在业务结构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能源变革中的“新旧共生”

从“煤老大”到“新能源玩家”,从中煤、中石油到盘江股份、安源煤业,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重构。它们以自身的资源、资金优势,为新能源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通过转型实现自身的“二次成长”。

这种“新旧共生”的转型路径,正是中国能源变革的独特之处——不搞“一刀切”的替代,而是通过渐进式改革,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在这场变革中,那些能够快速适应趋势、整合资源、突破技术瓶颈的企业,终将在新能源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中煤集团而言,半年10余家新能源公司只是转型的开始;对于整个传统能源行业而言,这场转型也远未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能源行业的格局正在重塑,一个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时代,正由这些“老牌劲旅”与新生力量共同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