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Alphabet(谷歌母公司)发布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先看4组数据:
1.Alphabet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为964亿美元;
2.谷歌搜索及Gmail、谷歌地图等关联产品的第二季度广告收入,为541亿美元;
3.YouTube第二季度广告收入达到98亿美元,主要由直接响应广告和品牌广告驱动。
4.Gemini(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5亿。
单从数据来看,谷歌表现出色。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表示,第二季度是“表现亮眼的一季”,公司“各业务板块均实现强劲增长”。
在广告业务层面,Alphabet第二季度广告总营收为7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4%。
落到细分板块,则是“两升一降”。其中:
谷歌搜索及其他广告以541.9亿美元收入领跑,同比增长12%,作为广告业务的主要支柱,它主要覆盖搜索广告、Gmail、谷歌地图等关联产品广告;YouTube广告表现更亮眼,收入97.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唯独谷歌网络联盟为73.54美元,同比下降1%,成为唯一下滑的广告板块。
为什么谷歌广告业务能实现增长?
“搜索广告的双位数增长与新功能表现密切相关”,桑达尔·皮查伊的这句话点出了重点。
第二季度,谷歌推出了 “AI 概览”“AI 模式” 等新功能,正通过生成式 AI 重塑搜索体验:前者叫AI Overviews,会在部分搜索结果顶部生成 AI 摘要,目前全球月活用户已超 200 万;后者叫AI Mode,以对话式界面回答用户查询,这些功能不仅让用户找信息更快,还让广告与需求的匹配度更高。尤其是商业类查询的同比增幅显著,这让广告主更愿意在搜索场景加大投放。比如,以AI概览为例,用户搜索 “本地代理商” 时,结果中直接弹出带电话的商家广告,大幅提升转化效率。
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Google Lens(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应用,能够让机器学会“看图说话”)其搜索量同比飙升 70%,不仅是谷歌增长最快的搜索类型之一,且“大多数是新增流量”,谷歌高级副总裁菲利普・辛德勒特别提到,用户用 Lens 进行购物搜索的频率也在上升。某种层面这为广告植入开辟了新场景。
而YouTube广告的增长主要是因为 “直接响应广告(聚焦点击、购买等即时动作)与品牌广告的双重发力”,其中直接响应广告是主要拉动力。
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用户在哪里,广告主就会去哪里。尼尔森数据显示,YouTube已连续两年霸占美国流媒体观看时长榜首,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广告提供了土壤。再加上AI推荐算法不断优化内容分发,用户停留时间和互动率持续提升,让广告投放的 “性价比” 更高,进一步吸引广告主加码。
相比之下,谷歌网络联盟的微降,恰恰暴露了第三方广告生态的承压困境。由于高度依赖接入谷歌广告技术的第三方平台,如中小网站、开发者,在如今网络行业增长放缓下流量和收益双双承压,短期难以逆转下滑趋势。这也侧面反映出,第三方广告生态正在“收缩”。
无论是搜索广告的增长,还是YouTube广告的亮眼表现,背后都藏着同一个关键词:AI。对谷歌而言,人工智能早已不是 “可选赛道”,而是决定未来的核心筹码,且已渗透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1.用AI稳住广告业务的基本盘,做下一代“创新广告形式”
事实上,谷歌早就开始在AI场景中植入广告,目前搜索、YouTube、Workspace等15款核心产品,都嵌入了Gemini模型,覆盖超5亿用户。
但这只是起点。
“我们的战略是用AI重塑整个营销流程,为客户和自身业务创造新价值”,菲利普·辛德勒在财报会议上明确表示。上季度推出的 “AI Max for Search” 就是重要一步:这是一套集成在现有搜索广告中的全新AI功能,广告主不用再手动设置关键词、写广告语或挑落地页,谷歌的AI会全程接管,根据用户实时搜索意图、网站内容和广告表现动态优化。数据显示,用上AI Max的广告客户,转化率平均提升 14%。
更值得关注的是,谷歌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Gemini 2.0,这款支持多模态交互和实时数据更新的新模型,将被嵌入广告系统,实现 “动态创意生成”。也就是说,未来广告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都可能由AI根据场景实时生成,进一步打破创意生产的边界。
2.左手 To C 订阅,右手 To B 服务,开辟增长第二曲线
在稳住广告基本盘的同时,谷歌正通过AI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一边瞄准个人和企业用户推订阅,一边靠企业服务抢占B端市场。
To C端,谷歌推出了每月 249.99 美元的 Gemini 高端订阅,主打专业级 AI 能力,瞄准企业用户和专业创作者,试图在 “免费基础服务 + 付费增值服务” 的模式外,开辟 “AI 能力付费” 的新收入曲线。
To B端,谷歌的AI野心更明显,聚焦于“用AI重构企业服务规则”,通过Google Cloud的AI能力抢占市场份额,在第二季度,谷歌云营收增长32%至136.2亿美元,核心驱动力就是 “AI基础设施”和 “生成式AI解决方案”(如智能客服、供应链优化)。同时谷歌明确将花850亿美元,重点投向AI基础设施,这本质也是希望用算力锁定企业客户。
不止于此,谷歌还在零售、金融等垂直行业深耕发力,和零售商合作开发智能推荐系统,帮金融机构搭建风险预测模型……目标很明确:让AI从企业 “可选项” 变成 “数字化转型的必需品”。
3.抢人才、调团队,为 AI 战略铺路
要实现这么大的野心,人才也是关键。今年7月初,谷歌豪掷24亿美元搞了笔“人才交易”,把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联合创始人瓦伦·莫汉挖了过来;6月,又任命DeepMind前员工科雷・卡武克丘奥卢担任首位首席AI架构师,搭建更完善的AI技术体系。
与此同时,谷歌也在“优化”团队,上月向搜索和广告部门部分员工提供了买断离职方案。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和八个月前CFO的表态呼应——AI投入激增,必须“精打细算”,把资源集中到最核心的AI业务上。
从广告场景的AI渗透,到订阅与企业服务的双线拓展,再到人才团队的“腾笼换鸟”,谷歌的每一步都在给“押注AI” 的战略加码。对这家巨头而言,AI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关乎未来话语权的 “全盘豪赌”。
正如桑达尔·皮查伊所言,AI正 “积极影响业务的每个部分”。
不过总体而言,生成式AI搜索和智能AI助手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不少投资人表示,虽然谷歌的生成式AI搜索产品是新的增量但并未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谷歌AI相关产品增长势头虽然很猛,但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OpenAI、Perplexity和Anthropic在内的竞争对手正不断蚕食谷歌在网络搜索领域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