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正将供应链搬回美国,这边特斯拉美国供应链天塌了?
5 小时前 / 阅读约9分钟
来源:36kr
苹果的“美国制造计划”,会不会步特斯拉后尘?

8月7日,苹果公司宣布重大投资计划,承诺向美国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显著提速其本土化战略进程。至此,苹果未来四年在美国的总投资承诺将达到6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苹果揭晓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美国制造计划”(American Manufacturing Program, AMP),旨在将更多供应链环节与先进制造能力引入美国本土。该计划不仅将深化苹果自身在美国各地的投资布局,更将有力推动其全球合作伙伴在美国扩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作为人才战略的核心,苹果计划未来四年在美国直接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将聚焦于研发、芯片工程、软件开发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尖端技术领域。

几乎就在同时,特斯拉在美国的供应链出现危机。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斯拉在北美市场被指长期存在拖欠供应商账款的问题,这一行为已经致使至少两家美国小型企业走向破产。

回顾过去五年,在得州,特斯拉被承包商提起的留置权索赔总额累计超过了1.1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公司在该州雇佣当地承包商建设总部时,拖欠的留置权款项仅约120万美元,还不到特斯拉拖欠金额的十分之一。

一位与特斯拉有过合作的分包商透露,在奥斯汀,特斯拉让供应商难堪是出了名的。他的公司为了等待特斯拉付款,不得不申请额外的信贷额度。他感慨道:“特斯拉可能是我们合作过的唯一一家,让人感觉他们完全不在乎会不会把一家公司逼到破产境地。”

苹果的“美国制造计划”

2025年8月7日,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震撼全球制造业的战略决策——将未来四年在美国的投资计划提升至6000亿美元,这一数字较年初公布的5000亿美元预算大幅增加了20%。这项名为“美国制造计划”(American Manufacturing Program,AMP)的战略,标志着苹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供应链本土化进程,试图在美国本土重建从芯片设计到最终组装的完整产业链。

苹果此次追加的1000亿美元投资并非泛泛而谈的资本支出,而是具有明确的技术指向性。其中25亿美元将专项用于与康宁公司合作,在肯塔基州建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玻璃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的气溶胶沉积技术可将玻璃强度提升4倍,这种技术迭代将直接提升iPhone产品的耐用性指标,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半导体领域,苹果更是雄心勃勃地宣布将成为首家在美国本土建立完整端到端硅芯片供应链的企业。这条供应链始于环球晶圆得克萨斯工厂提供的先进硅晶圆,随后由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进行代工,德州仪器则主导犹他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芯片产能扩张,而奥斯汀应用材料公司负责制造尖端半导体设备。多家企业的协同合作将确保苹果定制芯片从设计到封装的全流程美国制造,这在美国科技企业中尚属首例。

在供应链布局方面,苹果选择的10家合作伙伴覆盖了半导体、精密光学、晶圆等关键领域。这种垂直整合的供应链策略,将使苹果对核心零部件的控制力从目前的34%提升至预估的52%,大幅增强供应链安全性和响应速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还与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签署了5亿美元协议,后者将在得州和加州生产稀土磁体,为苹果的触觉引擎等内部组件提供支持。这一布局显示出苹果在关键原材料本土化方面的深谋远虑,通过预付2亿美元定金锁定2027年起的回收稀土磁铁供应,在供应链最上游建立安全屏障。

苹果的巨额投资宣布时机耐人寻味——恰逢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所有含芯片的产品加征关税前夕。特朗普此前多次警告苹果:“不把iPhone生产迁回美国,就得吃至少25%的关税”,甚至直接告诫库克“别去印度建厂”。这种政治压力显然影响了苹果的决策,使其投资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费”。白宫发言人泰勒·罗杰斯直言不讳地表示:“今天跟苹果的宣布是制造业的又一胜,能让关键零部件回流,保障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直接点出了这波投资的政治意义。

苹果的6000亿美元赌注本质上是场精密的风险对冲。在技术主权意识抬头的当下,苹果试图通过资本投入换取供应链安全阀,但这种重构需要跨越人才断层、成本魔咒等多重障碍。最终能否实现“美国制造”与商业效益的平衡,将取决于苹果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方面的突破能力。正如库克在内部备忘录中强调的:“这不仅是工厂搬迁,而是重新发明制造业的游戏规则。”这一豪赌能否成功,不仅关乎苹果的未来竞争力,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科技产业链的重构方向。

特斯拉的供应链危机

当苹果高调宣布其雄心勃勃的美国制造计划时,另一家科技巨头特斯拉却因供应链管理问题深陷舆论漩涡。美媒报道显示,特斯拉在北美市场长期存在的拖欠供应商账款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超过37家二级供应商因现金流断裂被迫破产。这一危机不仅暴露了特斯拉供应链管理的深层问题,更对美国制造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实质性伤害,与苹果的供应链战略形成鲜明对比。深入分析这一危机的表现、根源与影响,对理解科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据彭博社获取的法庭文件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对中小型供应商的平均付款周期延长至97天,远超行业45天的标准水平。加州注塑模具厂商Precision Parts LLC的破产申请中明确提到:“特斯拉占我司营收83%,拖欠的220万美元货款直接导致工资发放失败”。类似案例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密歇根州尤为集中,当地破产法院8月记录显示,本月已有6家特斯拉供应商申请Chapter 11保护。

小型管道焊接企业老板詹妮弗·梅斯纳的遭遇更具代表性——她在2022年与特斯拉签订了一份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合同为奥斯汀超级工厂提供服务,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后,特斯拉突然停止付款,迫使她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最终因无法支付员工工资而破产。梅斯纳无奈地表示:“和特斯拉这么大的公司合作,你肯定不相信他们会欠账”,而特斯拉仅支付了部分款项,还声称她“收费过高”。

回顾过去五年,在得克萨斯州,特斯拉被承包商提起的留置权索赔总额累计超过了1.1亿美元。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尤其是与苹果公司在该州雇佣当地承包商建设总部时拖欠的约120万美元留置权款项相比,特斯拉的拖欠金额几乎是苹果的十倍。一位与特斯拉合作过的分包商透露:“特斯拉可能是我们合作过的唯一一家,让人觉得他们完全不在乎是否会让一家公司破产。”这种对待供应商的态度在商业伦理层面引发广泛批评,也严重损害了特斯拉作为可靠商业伙伴的声誉。

特斯拉的付款延迟问题正在引发供应链层面的系统性风险。汽车行业垂直媒体《Automotive News》的调研揭示了残酷现实:83%的一级供应商会向下转嫁财务压力。当博世等巨头要求特斯拉缩短账期时,中小型二级供应商往往成为缓冲垫。这些企业通常依赖单一大客户,如电路板制造商VoltTech的CEO坦言:“我们生产线80%产能专供特斯拉,根本没有谈判筹码”。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使得中小供应商在面临账款拖欠时几乎无力反抗,只能通过申请额外信贷额度维持运营,进一步加剧财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危机发生在特斯拉现金储备达289亿美元的背景下——根据2025 Q2财报,这个数字同比增长了17%。这表明特斯拉的账款拖欠并非资金短缺所致,而更可能是主动的现金流管理策略。现任BTCC首席市场分析师李威廉指出:“这让人联想到2018年特斯拉为提升Model 3产量,强制要求供应商返现15-20%的旧事。”当时标普全球统计显示,特斯拉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曾创下89天峰值,如今的做法似乎是历史重演,只是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

从全球视角看,苹果与特斯拉的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全球供应链正在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优先。苹果的6000亿美元投资和特斯拉的供应链危机都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典型现象。未来供应链布局将更加区域化、多元化,企业需要在成本、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在这一过程中,像苹果那样具备长期视野、愿意投资于供应链协同发展的企业可能更具优势;而继续奉行短期主义、忽视供应商健康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运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