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迈入大规模商用阶段?英伟达重磅消息:机器人新大脑来了!
1 天前 / 阅读约4分钟
来源:集微网
英伟达CEO黄仁勋将发布被称为「机器人新大脑」的新产品,全球市场期待这将催化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大规模商用。英伟达正构建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预计与富士康合作生产首款人形机器人,投行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

英伟达( NVDA-US ) 发布重磅消息,执行长黄仁勋将在8 月25 日推出被称为「机器人新大脑」的新产品,全球市场对此充满期待,认为这将催化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在英伟达发布的影片中,黄仁勋写下「给机器人,享用你的新大脑!」的寄语,并由机器人「亲手接过」礼盒,暗示公司在机器人智能化方面将迎来重大突破。

此次发布正值英伟达的「机器人主题周」,并将在8 月22 日提前公布一项特别消息,进一步增加了周一揭晓的悬念。

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的策略从模拟走向现实,2025 年GTC 大会上,英伟达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放式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并配套推出实体AI 作业系统、Newton 模拟引擎和Cosmos 世界基础模型等关键工具,加速机器人学习与部署。此外,在SIGGRAPH 2025 上,英伟达发表了Omniverse NuRec、Isaac Sim 5.0 和Isaac Lab 2.2 等模拟与合成资料工具,进一步缩短机器人「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路径。

在硬体层面,市场预计英伟达将在2025 年推出Jetson Thor 系列边缘运算平台,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专用AI 大脑,优化推理与控制能力。由此可见,英伟达正逐步建构一个涵盖基础模型、模拟平台和专用硬体的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

此外,英伟达预计今年11 月展示与富士康合作生产的首款人形机器人。富士康作为英伟达Blackwell AI 伺服器的主要生产商,将在美国与其Blackwell Ultra 生产线一起生产这些机器人,早期培训主要集中在工厂和物流中心等工业环境。黄仁勋表示,物理人工智慧的影响可能比生成人工智慧「大得多」,因为类人机器人将深刻影响日常生活,涵盖商业和工业应用。

全球投行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前景普遍看好。美国银行预测,到2030 年,全球年销售量将达100 万台,2060 年累积销售量可能超过30 亿台,成本预计将从3.5 万美元降至1.7 万美元,特斯拉、英伟达与Meta 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摩根士丹利认为,2050 年,全球累计使用量将达10 亿台,市场规模约5 兆美元;中国将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预计2050 年在华部署量将达3.023 亿台,美国则约7770 万台。

高盛预计,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 亿美元,产业出货量将达140 万台(主要用于工业)。 Morningstar 预测,未来十年将有200 万台机器人投入工作岗位,到2050 年这数字将增加至3 亿台,以缓解全球劳动力缺口。纳斯达克发布的HTF 数据则显示,2023 至2033 年市值可望从24 亿美元成长至1,140 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超过40%。瑞银预计,2050 年市场规模将达1.4 至1.7 兆美元,受益最大的环节包括自动化、半导体、电池和稀土材料等,英伟达、台积电、特斯拉将领跑相关板块。

金融时报引述高盛、伯恩斯坦和花旗等研究机构的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具有与智慧型手机和新能源车相媲美的产业意义,全球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千亿甚至万亿美元级别,预计在2040 至2050 年间销量将突破数亿台。

在投行纷纷上调预测、播撒「机器人时刻」预期之际,英伟达即将发布的「机器人新大脑」或将成为产业起飞的催化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