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指尖级仿生视触觉传感器,「一目科技」想要为机器人装上“能看见触感”的眼睛
15 小时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36kr
一目科技发布全球最薄仿生视触觉传感器,解决传统视触觉方案痛点,实现全场景适配。产品性能优越,已获特斯拉等企业合作,未来将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持续发力。

随着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家用智能设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感知能力”已成为衡量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视觉、听觉等感知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触觉作为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 “最后一公里”,却长期受制于技术瓶颈。

传统视触觉方案普遍存在体积庞大、温漂明显、感知有盲区、依赖进口材料等痛点,难以满足精细化操作、复杂工况下的应用需求,成为制约机器人向 “灵巧操作”“自主决策” 升级的关键障碍。

在此背景下,深耕机器人感知领域十年的一目科技,近日发布了全球最薄的仿生视触觉传感器,为行业打开 “触觉智能” 商业化落地的新想象空间。

一目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感知驱动AI计算的公司。在业务布局上,一目科技形成三大核心板块:仪器智能、电器智能以及具身智能。

其中,以分子光谱仪芯片化为核心的 “仪器智能” 业务,已实现成熟商业化,年营收达数亿元且持续盈利,主要应用于水质检测、实验室分析等场景,成功实现欧美产品的国产替代;面向家用机器人及家电 AI 化的 “电器智能” 业务,正处于大客户合作落地的早期阶段,未来一两年有望规模化增长;而以视触觉传感器为核心的 “具身智能” 业务,已斩获大量订单,预计明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仪器智能业务目前仍是营收主力,具身智能则被视为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而入局具身智能业务的想法,则起始于2023年底。

在正式启动项目前,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调研全行业需求,从灵巧手厂商、机器人本体企业到夹爪供应商,最终发现 “体积过大” 是客户反馈最集中的痛点,“传统视触觉方案厚度普遍超过 20 毫米,别说集成到小型机器人手部,就算是适配主流灵巧手,也会挤占操作空间、影响动作灵活性,很多场景根本用不了。”一目科技创始人李智强说道。

于是,做一款极致轻薄、全场景适配的视觉传感器,就成了一目科技的研发目标。为此,团队从几何光学设计、模型解算到芯片化技术全面优化,并在今年10月份全球机器人大会IROS上,带着成果亮相。据悉,其仿生视触觉传感器采用仿人体指腹形态接触面,尺寸和厚度均逼近人类指尖,厚度仅为行业同类产品的一半。

针对传统方案在不同温度下的温漂问题、感知盲区等痛点,团队融入自研感知算法,实现全解算无盲区设计,并达到 IP65 防护等级,确保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在感知性能上,传感器具备微米级形变解算精度、0.005N力分辨率以及最高120fps的输出帧率。凭借这一性能组和,机器人可检测到极轻微的压力变化,并以高速率实时输出数据,为精细化操作提供及时、准确的触觉反馈。

在工程可靠性方面,通过优化耐磨软弹性体与Marker标记点工艺,一目科技突破了材料科学极限,使产品力学性能通过长期耐用性测试。这意味着传感器不仅能在实验室环境下稳定工作,更能胜任各类复杂实际应用场景的严苛考验。

材料学的突破更是关键。不同于行业内多数企业依赖欧美进口材料的现状,一目科技组建专业团队自研柔性电子皮肤材料,不仅打破 “卡脖子” 风险,更实现百万次按压、数万次横向剪切力下的稳定性能,灵敏度与一致性大幅提升。这意味着传感器不仅能在实验室环境下稳定工作,更能胜任各类复杂实际应用场景的严苛考验。

此外,一目科技在光学设计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全栈仿真工作流 ,缩小了Sim-to-Real差距。该技术使传感器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大量测试和调优,显著加速产品迭代进程,并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这款传感器的诞生,是我们跨学科团队协同作战的结果,从材料到芯片再到算法,全链路自研确保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李智强强调。

为何长期存在的行业痛点迟迟未能解决?李智强给出两点核心原因:一是视触觉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需整合材料、光学、芯片等领域能力,而多数同行团队成立时间短、学科单一,难以全面覆盖;二是此前技术方案不成熟导致市场需求未被激活,客户对 “触觉感知” 的应用价值认知不足。

据悉,产品发布后,特斯拉、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及核心供应商纷纷抛来橄榄枝,签订合作合同,目前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李智强介绍,安装该传感器,相当于为机器人装上“能看见触感”的眼睛。其核心技术在于,通过内置摄像头捕捉弹性材料接触物体时的细微形变,获取高清的“触觉照片”序列,并通过AI解算出丰富的触觉信号。

另外,一目科技仿生视触觉传感器可同步“感受”物体的软硬、表面纹理乃至滑动趋势。这种高保真的触觉信息,使机器人能够更精准地识别物体特性,从而像人类一样完成各类精细操作。

“打破国外垄断,必须从底层技术突破,而非简单复制。” 李智强在谈及国产替代经验时强调。以分子光谱仪芯片化为例,团队摒弃欧美传统大型仪器的技术路线,基于创始人博士阶段积累的科研成果,采用芯片化技术实现成本、体积的大幅降低,并融入 AI 算法,将采样、分析、出报告的全过程从传统的一两天压缩至两三秒。

这种 “底层创新 + AI 融合” 的思路同样应用于视触觉传感器。团队拆解传统方案的技术痛点,从光学芯片、材料学到算法全链路开展底层研究,而非简单模仿,最终实现性能超越。

对于未来规划,一目科技将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持续发力。短期来看,2026 年计划发布集成触觉对齐算法的改良版 VTLA 模型,填补当前大模型在触觉感知领域的空白;同时推进下一代视触觉传感器迭代,目标实现 2毫秒响应时间、2毫米以下厚度等 “断崖式领先” 指标。

长期来看,未来 3-5 年将围绕 “触摸具身智能技术上限” 和 “完善工业化落地” 两条线推进,一方面追求传感器性能的倍数级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全栈自研、自动化生产、批量采购等方式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落地。

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李智强认为,保持领先的关键在于 “战略定力” 与 “体系化能力” 的双重构建。在战略上,公司聚焦感知及相关算法领域,不涉足机器人本体、夹爪等环节,通过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生态。“有些友商盲目扩张业务边界,反而会与客户形成竞争,而我们专注核心领域,更能获得合作伙伴的信任。”

在体系化能力上,一目科技已构建从市场洞察、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到工业化量产的完整流程。团队搭建历时近十年,汇聚了 CMU、哈佛、清华等全球顶尖高校的博士人才,覆盖材料学、光学、芯片、算法等多个领域。

谈及当前短板,李智强坦诚表示,尽管体系完善,但人力短缺仍是首要挑战,尤其在具身智能火热的背景下,高端人才竞争激烈;其次,行业在触觉仿真的真实性、AI 大模型闭环控制全链路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空白,需持续投入突破。此外,产能扩张、运营优化等也是未来需要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