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该行业十多年后,在中国销售外国硅片的经销商代表胡先生表示,最近的趋势让他震惊:过去两年中国制造商迅速崛起,其产品价格仅为日本主要竞争对手的一半。
“令人惊讶的是,全球范围内,12英寸硅片的售价通常至少在每片60至80美元之间,但在中国,有些硅片的售价却只有每片40美元,甚至更低,”胡先生说道。“这个售价已经低于大多数全球领先硅片制造商超过50美元的生产成本。”
价格战并非打击在华外资企业的唯一因素。知情人士透露,许多中国电子制造商正在鼓励其芯片供应商更多地采用国产硅晶圆材料。知情人士称,例如,京东方已要求其显示驱动芯片供应商在芯片生产中使用国产硅晶圆。
硅晶圆是制造大多数芯片的基础。长期以来,硅晶圆的生产一直由少数几家全球领先企业主导:信越化学、胜高、环球晶、、世创电子和SK Siltron。
发展自己的硅片制造商是中国推进芯片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本地化这一进程的关键一步。高盛估计,到2025年,中国供应商可以满足国内约45%的12英寸硅片需求,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50%以上。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资深半导体分析师David Dai表示,中国实现硅片自给自足的步伐比许多外界预期的要快,尤其是对于更成熟或更老一代的芯片。
“全球市场领先企业在中国的份额必然会下降。如果仅考虑对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的供应,不包括三星、台积电或SK海力士等在中国设有工厂的外国芯片制造商,中国12英寸晶圆的自给率已经达到50%以上,”David Dai表示,“8英寸晶圆的自给率已经达到80%。在存储芯片制造领域,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广义上讲,晶圆越大,就越先进,生产效率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