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册资本392.15亿元!上海国资成立集成电路公司
2、山西第三代半导体链主企业获国家级基金重仓
3、芯钛科技完成C+轮融资,聚焦汽车半导体领域
4、英睿红外已获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估值破亿元
5、纳鸿微球获A轮融资,上海科创集团旗下知识产权基金领投
1、注册资本392.15亿元!上海国资成立集成电路公司

天眼查显示,上海东方芯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于2025年11月24日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达392.15亿元,法定代表人诶张继志,注册地址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申港大道1号。
该公司经营范围一般项目包括:集成电路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
该公司由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实控人指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财务结算和国有资产事务中心”。

另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东方芯港(指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重点建设的集成电路产业特色园区,定位为世界级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特色工艺、关键装备材料等环节,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园区以半导体制造为核心,涵盖芯片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环节,已引入特斯拉(上海)、上海新昇半导体、上海天岳、晶合光电等标杆企业,截至2024年末,入驻企业已超过300家,产业链覆盖芯片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测、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根据2021-2025年专项规划,其目标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突破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技术,总投资规模达4898亿元,配套建设立体交通网络与2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2、山西第三代半导体链主企业获国家级基金重仓
据国调基金消息,近日,国调基金战略投资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烁科”),助力山西烁科在第三代半导体高端碳化硅材料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
山西烁科是中国电科旗下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生产和研发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掌握了碳化硅生长装备制造、高纯碳化硅粉料制备等工艺,拥有碳化硅粉料制备、单晶生长、晶片加工等整套生产线,在国内率先完成4、6、8英寸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技术攻关,突破了国外对我国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的长期封锁,是目前国内率先实现碳化硅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碳化硅材料供应商。

(来源:国调基金)
山西烁科是山西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主”企业,也是央企助力山西打造的重点新兴产业项目。今年8月,国调二期基金子基金落地太原,重点关注战略新兴产业及央企在晋存量项目。
近期,山西烁科正式发布12英寸高纯半绝缘及导电N型碳化硅衬底产品,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11月17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布信息显示,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8亿元增资项目于11月13日成交,国调二期协同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国调二期基金”)等三家资本入股这家山西半导体龙头企业。
国调基金是服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国家级基金,始终坚守服务国家战略和国企改革的功能定位,长期致力于前瞻科技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国调基金官方消息显示,通过基金投资助力山西烁科等头部企业提升碳化硅材料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持续优化半导体产业链投资布局,积极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为助力半导体产业打破封锁实现国产化突破贡献积极力量。
3、芯钛科技完成C+轮融资,聚焦汽车半导体领域
11月19日,上海芯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钛科技”)完成C+轮融资,本轮由昆山开发区国有资本平台昆山国创与中国汽车零部件微电机行业龙头江苏超力电器控股股东鸣泉科技共同投资,此次融资将助力该公司构建稳定高效的国产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车规级芯片产品可靠性交付与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芯钛科技已累计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包括上汽集团、广汽资本、方广资本、深圳投控东海、火山石资本、上海国策、重庆渝富、豫资涨泉等多家产业与硬科技资本。
芯钛科技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于汽车半导体领域,产品包括了Mizar安全芯片系列、Alioth通用MCU系列、Phecda汽车专用芯片等,产品应用涵盖了底盘控制、车身电子、智能网联、辅助驾驶等各类汽车电子应用需求。公司量产芯片产品已与国内外主流Tier1及整车厂广泛合作,累计出货达数百万颗。
芯钛科技官方消息显示,公司将围绕昆山市“2+3+3”体系建圈强链,与昆山开发区共同推动车规芯片、零部件及整车环节的协同联动,加速区域集成电路与新源汽车产业升级。同时,江苏超力作为芯钛科技的重要产业生态合作伙伴,此次投资将推动双方在多个国产车规芯片应用场景的共赢发展。
芯钛科技近期迎来多项重要里程碑。11月1日,芯钛科技AliothTTA8高功能安全MCU芯片应用在电子转向助力(EPS)控制器的首发车型-广汽昊铂GT-攀登版正式上市,成为中国首台实现芯片设计100%国产化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这一成果标志着芯钛科技底盘主控MCU芯片实现从验证到量产的跨越,进一步彰显该公司在底盘核心芯片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能力。从该首发车型起,芯钛科技高功能安全芯片产品将在多个车型平台开始规模量产。
昆山国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拥有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职能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国有股权的公司。2022年开始,国创集团主业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光电显示、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投资;辅业为资产运营管理。
江苏鸣泉科技有限公司系江苏超力电器控股股东,主要从事车载热管理、车载转向方面投资。江苏超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始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和销售车载电机、风机、热交换器等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英睿红外已获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估值破亿元
据中国光谷消息,日前,在2025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武汉英睿红外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英睿红外”)创始人刘宇轩,携“新一代量子点短波红外芯片”项目斩获大赛第一名。该芯片是国内首款硫化铅量子点红外成像芯片,已在科研成像、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等领域落地,适配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新兴赛道。依托此款芯片,英睿红外已与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目前已获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估值破亿元。
武汉英睿红外科技有限公司(InRightTech)成立于2023年7月,以“打破垄断,定义中国红外芯”为使命,依托湖北光谷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的顶尖科研平台,专注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SWIR)成像芯片的产业化开发。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英睿红外已形成640×512 面阵型读出电路、胶体量子点(PbS CQDs)短波红外成像芯片、胶体量子点(PbS CQDs)短波红外成像系统、PbS/PbSe胶体量子点、光斑分析仪、红外显微镜等产品矩阵;以及TCO制备、激光刻蚀、引线键合、封装(COB、TO、管壳、薄膜)、气密性检测、可靠性测试、成像测试验证、功能验证、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
据悉,英睿红外专注于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的产业化开发,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外协方式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进行芯片加工和制造,同时在光谷实验室进行封测与性能测试。
中国光谷消息指出,如今,在光谷实验室的孵化支持下,英睿红外交付的芯片成像像素突破400万,可无损、高效穿透芯片内部,成像效果清晰,性能与传统铟镓砷芯片持平,不仅可提升芯片良率,而且造价有望压缩至前者的1%。基于该公司自研芯片研制的红外成像相机已与国内激光领域龙头企业签约,斩获百万级订单,今年即将规模化交付。
今年7月,英睿红外联合光谷实验室正式成立单片集成感知验证平台,将整合多种材料(铟镓砷、量⼦点、有机薄膜、二维材料、 钙钛矿等)的单片集成光电感知领域技术服务和创新要素,持续优化成像技术、产品和服务,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光电感知验证服务。
5、纳鸿微球获A轮融资,上海科创集团旗下知识产权基金领投
据上海产业知识产权投资管理公司消息,上海纳鸿微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鸿微球”)于近日完成A轮融资,本轮由上海科创集团旗下知识产权基金领投。本轮融资将用于该公司多款自主研发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加速推进纳米微球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助力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国产化。
纳鸿微球孵化于复旦大学,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纳米微球被誉为现代工业的“核心基石”,是高端制造业的关键原料,也是国家重点攻关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纳鸿微球围绕高性能纳米填料微球和涂覆微球两大方向,已开发出多款核心产品,主要应用于高频高速通信、柔性显示、新能源电池等重要产业。该公司开发的纳米填料微球,能够显著提升聚酰亚胺薄膜的耐电晕和高频介电等性能,打破国外在高端PI膜领域的垄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面向高频通信推出的低介电中空纳米微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是国际上首款专门针对高频低介电PI薄膜的产品。目前,该公司已与二十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有望推动我国高端电子材料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纳米填料和涂覆微球是突破高分子本征性能极限的关键,在光电显示、高频通信、芯片封装、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
纳鸿微球创始人聂志鸿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长聘教授及公司首席技术官,深耕功能高分子逾20年,核心团队专业技术覆盖微球/胶粘剂/锂电应用等多个领域。该公司布局耐电晕、低介电、光功能、热界面等纳米填料业务板块,为新能源高压绝缘、高频信号传输、微电子领域芯片散热等方面解决技术瓶颈,应用延展性十分广阔。
据介绍,纳鸿微球依托深厚的科研积累,已成功攻克纳米微球的底层技术难关。该公司掌握了从材料设计、精准合成到规模生产的全链条核心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全新突破,获得市场高度认可,产品性能比肩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相较于传统技术,纳鸿微球研发的精准液相合成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纳米微球尺寸均一性和可控性;稳定分散技术实现纳米填料微球在高固含量下优异的长期储存和热稳定性;个性化纳米复合技术赋予微球优异的涂覆和成膜性能,以及与各类基材的高兼容性。
此外,纳鸿微球在上海已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并启动了全工序自主化的产线建设,精准响应国内关键材料的市场需求,快速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