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湾沿岸,一座新落成的超大型数据中心便闪烁着密密麻麻的指示灯,冷却机组低沉的轰鸣声传遍夜空。
这座由日本通信巨头与美国云计算公司合资建设的庞大设施,不仅是AI计算的物理载体,更是支撑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实时处理的数字基础设施,被视作日本人工智能战略的象征,承载着训练下一代大语言模型的任务,也寄托着政府与企业“追赶美国和中国”的愿景。
然而,随着生成式AI的蓬勃兴起,数据中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老虎”,其巨额能源消耗与日本的环保目标形成鲜明冲突。
隐藏在这座东京湾数据中心耀眼数字背后的,是让政界与产业界同样头疼的现实:单一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相当于一座十万人口中型城市的全年用电。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翻倍,达到约945太瓦时(TWh),而日本作为亚洲主要数据中心目的地,这一压力尤为突出。
要知道,日本政府早已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3年减少46%,如今这些AI数据中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能源,让目标的实现充满挑战。
这不仅仅是日本的问题。放眼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渴求与绿色转型的政策承诺正在激烈碰撞。但对资源有限、能源结构先天受限的日本而言,这场碰撞尤为剧烈,如何在发展AI与实现碳中和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日本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微软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布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曾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霸主。NEC、富士通、东芝的芯片一度占据世界市场四成份额。然而,伴随日美半导体协议和产业外迁,日本在信息革命与互联网浪潮中逐渐落于人后。
进入21世纪,日本在智能手机、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关键领域相继失手,面对美国硅谷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日本政界与产业界形成共识:不能再在人工智能的下一次浪潮中缺席。
2018年,日本政府发布《人工智能战略》,提出通过“产学官协作”推动AI基础研究与应用落地。
2023年ChatGPT引发的全球生成式AI热潮更像一记警钟,迫使日本全面加速部署。
2024年,日本内阁府设立“国家AI超级计算项目”,规划在东京、大阪建设面向AI训练的超算平台,财政预算首次将“AI算力”列为单独支出科目,并提出2030年前实现全球前五的AI算力规模。文部科学省则推动大学与科研机构共享算力,强调“开放式算力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NTT、软银、富士通等巨头纷纷响应,宣布数十亿美元投资计划。
“AI不再只是科研工具,它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资产,” 一位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外资力量同样关键,微软、亚马逊 AWS 和谷歌宣布未来五年在日本加码云数据中心建设,总投资额超 200亿美元。
微软日本区负责人在东京发布会强调:“要让生成式AI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靠本地化算力基础设施,而日本是我们区域战略的核心。”
外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与技术,更加速了日本本土对AI的接受度,而数据中心扩张与能源供给的同步性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在东京以北的埼玉县,一座新投运的AI专用数据中心每年耗电量预计超7亿千瓦时,相当于当地一个12万人口城市的全年家庭用电量总和。
业内将AI数据中心形容为 “电老虎”,其与普通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需运行万亿次计算的深度学习任务,电力消耗呈指数级增长。东京大学与电力中央研究所联合报告显示,仅仅一次大语言模型的完整训练,能耗就相当于3000个日本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冷却系统构成的“隐形负担”同样惊人。在东京夏季湿热环境下,数据中心必须以巨量冷却水和冷却风机维持机房温度稳定。业
内人士指出,高峰期冷却设施能耗可能占到总能耗的40%。这意味着即便硬件算力效率提升,冷却需求仍难以规避,成为企业研发攻坚的核心方向。
更易被忽视的是AI推理的长期消耗。许多人误以为训练结束后能耗便会下降,但实际情况是模型上线后的推理任务规模同样庞大。以日本电商平台乐天为例,其客户服务系统接入生成式AI后,推理调用次数半年内增长了20倍。研究估算,AI推理的累计能耗甚至可能超过训练阶段,这意味着AI普及将导致电力需求长期维持高位。
福岛事故后,日本一度全面停运核电机组,转向火电补位。但在碳中和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重启部分核电站,2025年夏季核电贡献率回升至总发电量的20%。核电为数据中心提供了稳定电力来源,却始终伴随社会争议。环保组织批评称:“政府口头上说是为了脱碳,实际上是为数据中心服务。”
可再生能源面临着地理分布的天然瓶颈。北海道与东北地区风电、太阳能资源丰富,但主要AI数据中心集中在关东与关西地区,老化的输电基础设施与跨区调度困难导致大量绿色电力无法送达。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弃风弃光比例达12%,居发达国家前列。
电网现代化滞后成为另一道硬伤。东京电力公司多次强调,老旧电网难以承受突发性大规模负荷。为满足数据中心需求,东京湾周边已启动多条地下输电线路建设,总投资超50亿美元,但建设周期漫长,且征地与居民协调等问题进一步延缓了进程。
本土企业的算力扩张始终笼罩着能源阴影。NTT宣布在千叶县建设日本最大数据中心集群,目标未来十年实现50万颗GPU部署能力,但业内质疑其电力供应方案过于乐观。软银则另辟蹊径,试图通过投资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反哺本土,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直言:“没有清洁能源的AI,就是没有未来的AI。”
外资企业面临着全球减排承诺与本地能源现实的冲突。谷歌承诺2030年实现100%绿电运营,微软更是宣称要达成 “碳负排放”,这迫使它们在日本积极寻找可再生电力供应。但日本缺乏成熟的PPA(长期购电协议)机制,导致外资常陷入“有钱买不到绿电”的尴尬。一位亚马逊AWS日本高管私下透露:“我们的全球ESG目标与日本本地能源供给能力存在明显落差,这已成为业务扩张的最大障碍。”
电力供应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隐性壁垒。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日本,能拿到稳定供电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AI算力竞赛。” 在电力紧张的背景下,能源获取能力已直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据中心的所有设备冷却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OpenAI数据中心用于冷却水的冷水机。
东京近郊的千叶县印西市已先后落地多家大型数据中心,原本宁静的郊区如今昼夜回荡着冷却设备的嗡鸣声。“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窗外有一架飞机停着不走,” 居民佐藤美惠子抱怨道,她的住宅距离某云计算企业数据中心不到两公里。
噪音之外,用水量引发的担忧更甚。当地居民组织指出:“这些设施每天消耗成千上万吨冷却水,可能影响本地农业灌溉。” 居民群体分裂明显:一部分人视数据中心为就业与税收的来源,认为是地方发展的机遇;另一部分人则斥责这是 “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
地方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对财政而言,数据中心落户意味着数十亿日元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甚至可能吸引周边产业链集聚,是 “不可拒绝的诱惑”;但民意压力又要求谨慎审批。埼玉县一位官员坦言:“政府正在努力平衡。” 为此,部分地方政府在审批时要求企业配套建设绿地、隔音屏障,甚至提供社区能源共享计划,以此换取居民支持。
环保组织的施压更为激烈。绿色和平日本成员指出:“碳排放不应被技术发展所绑架,如果日本为了AI牺牲能源转型,所有气候承诺都将变成空话。” 一些环保团体已提起诉讼,要求暂停部分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尽管目前尚无判例对企业造成实质性打击,但无疑增加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神奈川县中井町的太阳能光伏农场
日本正寄望于前沿能源技术突破困局。氢能领域,东京电力与多家大型能源公司计划2030年前形成大规模氢能供电能力,并在数据中心开展示范应用。核聚变领域,京都大学牵头的初创团队已获数千万美元融资,目标2035年前实现可商用聚变供能。尽管这些技术尚未成熟,但成为日本应对能源困境的长远布局。
受限于土地与冷却条件,日本企业效仿微软开展海底数据中心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模式能显著降低冷却能耗,同时减少占地压力,但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等复杂问题,短期内难以规模化推广。
制度层面,PPA市场化改革正在推进。2025年起,东京电力与关西电力已允许部分企业签署长期购电合同,锁定风电与光伏电力供应。这被视为日本迈向国际标准的重要一步,尽管目前规模仍小,但业内认为是最现实的解决方案之一。
数据中心内部的节能技术升级同样关键。富士通与NEC在部分设施部署液冷方案,据称能效比提升30%以上。软银投资的初创公司则研发专为推理任务优化的低功耗芯片,目标降低整体能耗。这些技术创新与日本最新能源规划中 “提升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 的方向形成呼应。
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竞赛中,日本不愿再次落于人后。政府与企业高调宣布投资计划,全力建设全球领先的数据中心群,但能源供给的现实为这一切蒙上阴影。根据日本第7次中长期能源基本规划,2040年发电量需增长10%—20% 才能满足工业智能制造与数据中心的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在碳中和承诺与AI雄心之间,日本正面临艰难抉择:要么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在技术创新与制度改革中找到绿色算力的平衡点;要么冒着违背气候目标的风险,全力追逐AI浪潮。东京大学一位能源经济教授总结道:“数据中心是AI的心脏,而能源是它的血液。没有充足的清洁能源,日本的AI梦想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未来几年,日本能否走出一条兼顾技术竞争力与气候责任的道路,不仅关乎其在全球AI格局中的地位,更决定着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信誉。这场算力与能源的博弈,或许将重塑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