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宣布,计划将旗下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斑马智行”)分拆,并推动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虽然此时斑马智行仍以“阿里集团军”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眼前,而其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另一家联合发起方——上汽集团的互联网化“十年之痒”。
斑马智行成立于2015年,由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汽集团共同发起的智联网汽车基金投资成立。也正是在那一年,上汽与阿里联手谋划,并于2016年上市业界第一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
图源:荣威
当年的荣威RX5开创了车机互联的先河,成为第一辆“吃螃蟹的车”。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此后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行业变革中,上汽一度掉队,落后于比亚迪、“蔚小理”等激进派。
曾以“合资标杆”傲视群雄的上汽,在电动化浪潮中显露尴尬,成为被时代推搡前进的蹒跚“巨人”。2021年6月,当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抛出大名鼎鼎的“灵魂论”时,比亚迪、蔚来等竞争对手已经悄然完成新能源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积累和布局,并开始在市场上大肆攻城略地。
反观上汽,飞凡与智己双品牌表现差强人意、声量有限;合资板块电动化步履蹒跚,上汽大众ID系列销量爬坡缓慢;斑马智行重度依赖上汽输血,让人看不清到底是谁该成就谁?
图源:斑马智行
2024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燃油车时代与新能源时代更迭,中国第一车厂的名头也随之更替。连续18年的“销冠”头衔,上汽只能拱手让给比亚迪。
几乎与此同时,2024年7月,陈虹退休离职,上汽的掌舵手成了新晋董事长王晓秋、新任总裁贾健旭。
换帅如换刀,变化立竿见影。到了年底,就有消息爆出,贾健旭带队上门与华为商谈合作事宜。虽然上汽与华为中国顶尖品牌之间的合作并不出人意料,但三年多时间,上汽对华为态度的“前倨后恭”,也颇为令人唏嘘。
上汽的战略核心从“掌控一切”转向“连接价值”。在车企纷纷自建生态的当下,上汽的这一次“顺势逆行”展现出其破釜沉舟的改革力度和勇气。
通过组织重构,打破原来自有品牌间的壁垒,荣威、飞凡、MG等自主品牌启动“大乘用车板块”和“大商用车板块”整合,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提升零部件共享率,将规模优势立竿见影地转化为成本与效率的真金白银。
2025年以来,上汽的生态布局进入加速期:2月与华为签署的合作协议,与华为共建“尚界”品牌,反向输出技术至奥迪等合资伙伴,实现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输出”的质变;4月,上汽宣布引入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强化智能座舱的场景化服务能力;同时,和OPPO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率先实现车机、手机“软件共通、生态共融”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家庭、出行、办公等一系列场景。
2025年8月,触底反弹的上汽集团迎来了好消息:1~7月累计销售整车239万辆,同比增长15%,单月销量实现同比“七连涨”。
更关键的是,一大批上汽系的新车崭露头角、蓄势待发,尚界H5、智己LS6、智己LS9、别克至境L7……全是市场上的“尖货”,奥迪A5L Sportback更号称全球第一台用上“华为乾崑智驾”的燃油车。
图源:奥迪
上汽似乎正回到聚光灯下,新产品竞争力肉眼可见地得到了消费者和车主的认可。
正如王晓秋所言:“五指捏拳打出的力量远胜单点突破。”以“开放生态”取代“闭环统治”,当“新势力”们在“软件定义汽车”的红海中厮杀时,上汽凭借规模优势、供应链话语权与全球化根基尝试以“后发先至”的整合力实现反超。
上汽的转型之路,是中国传统车企直面产业变革的典型样本。从早期的“慢半拍”到如今的“七连涨”,其关键在于以改革魄力打破体制惯性,将规模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斑马智行若能成功上市,或将成为上汽生态化战略的“试金石”——它将验证一个传统车企能否孵化出具有独立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更将检验上汽生态化“开放合作”战略的长期逻辑。
当尚界H5首车于9月上市、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搭载华为智驾驰骋于街道,那个曾被质疑“慢半拍”的巨人,正“隐身”为庞大的汽车生态底座。
上汽的新一轮改革刚刚起步,市场博弈最终说话的是产品。只有当上汽如今“散”出去的能力、价值、生态重新“聚”到某些爆款产品身上时,或许才是这次上汽版“绝地反击”大戏的终章。
图片/ 荣威 斑马智行 奥迪 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