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德尔股份推进重大资产重组;
5 天前 / 阅读约15分钟
来源:集微网
德尔股份2.7亿收购爱卓科技,拓展汽车零部件业务;东土科技筹划收购高威科,股票停牌;得润电子控股股东股份将被司法拍卖;合力泰第三季度业绩扭亏,电子纸业务成增长动力;美芯晟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132.74%,AI端侧+机器人赛道放量。

1.德尔股份推进重大资产重组:2.7亿元收购爱卓科技100%股权;

2.东土科技筹划收购高威科100%股权,股票即日起停牌;

3.得润电子控股股东1360万股股份将被司法拍卖;

4.合力泰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大幅扭亏,电子纸业务成增长核心动力;

5.美芯晟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长132.74% AI端侧+机器人赛道放量;



1.德尔股份推进重大资产重组:2.7亿元收购爱卓科技100%股权;

近日,德尔股份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摘要(修订稿)》,拟通过发行股份及零对价受让方式收购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爱卓科技”)100% 股权,并同步募集不超过 8270 万元配套资金,开启同行业并购升级之路。

本次交易方案由两部分构成。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环节,德尔股份拟向上海德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上海德迩”)发行股份,收购其持有的爱卓科技 70% 股权,交易对价依据爱卓科技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确定为 2.7 亿元;同时以零对价受让上海兴百昌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 “兴百昌合伙”)持有的爱卓科技 30% 股权(系未实缴的认缴出资额)。发行股份的定价基准日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日,发行价格确定为 14.15 元 / 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 120 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 80%,预计发行数量约 1908.13 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 11.22%(未考虑募集配套资金)。上海德迩承诺,本次交易取得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 36 个月内不得转让,若交易完成后 6 个月内公司股票收盘价低于发行价,锁定期将自动延长 6 个月。

在募集配套资金方面,德尔股份拟采用询价方式向不超过 35 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8270 万元,不超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 100%。该部分资金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爱卓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汽车饰件等产品智能化改扩建项目(一期)拟投入 4920 万元,占比 59.49%;研发中心项目拟投入 2350 万元,占比 28.42%;支付本次交易的中介机构费用及相关税费 1000 万元,占比 12.09%。值得注意的是,募集配套资金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实施为前提,但无论其成功与否,均不影响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实施,若配套资金募集不足或失败,公司将以自筹资金填补缺口。

据悉,爱卓科技成立于 2005 年,主营业务为汽车覆膜饰件、汽车包覆饰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多项知识产权,深耕行业 20 年,主要客户涵盖一汽、小鹏、佛吉亚等知名企业,产品最终配套红旗、奇瑞、比亚迪等汽车品牌。经评估,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爱卓科技 100% 股权采用收益法评估的价值为 2.7 亿元,增值率达 392.12%;以 2025 年 6 月 30 日归母净资产 8901.29 万元为基准,增值率为 203.33%。交易对方上海德迩承诺,爱卓科技 2025 年度、2026 年度和 2027 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2339.75 万元、2700.86 万元、3401.78 万元,若未达成业绩承诺,将优先以本次交易取得的股份进行补偿,不足部分以现金补偿。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重组上市。交易完成后,爱卓科技将成为德尔股份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控制权不会发生变更,实际控制人仍为李毅。财务数据显示,本次交易后,德尔股份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将得到显著提升,2025 年 1-6 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从 5087.06 万元增至 7735.32 万元,增幅达 52.06%;基本每股收益将从 0.34 元 / 股增至 0.51 元 / 股,增幅 50.00%,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从战略层面看,本次交易具有多重意义。德尔股份主营业务为各类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与爱卓科技同属汽车零部件行业,本次并购可拓宽公司产品结构,完善产品矩阵。双方在客户资源方面可实现交互利用,在产品配套与研发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例如爱卓科技的模具设计制造能力可服务于德尔股份的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其塑料壳体生产能力能满足德尔股份相关产品的轻量化需求,助力公司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2.东土科技筹划收购高威科100%股权,股票即日起停牌;

10月21日,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353,证券简称:东土科技)发布停牌公告,宣布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产事项,公司股票自当日开市时起正式停牌。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公司为北京高威科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威科”)。高威科成立于2001年2月21日,注册地址与主要办公地址均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3号51号楼11层,法定代表人为张浔,注册资本10340万元,系非上市的自然人投资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涵盖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核心业务聚焦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控制装置系统等相关产品的销售,同时涉及应用软件服务、进出口业务等。

高威科的MES系统开发业务主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在兼容、功能和安全等方面具有优势。高威科的MES系统可提供的管理模块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可为客户提供快速反应、有弹性、精细化的生产制造协同管理平台,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凭借高威科在控制层的丰富经验及技术能力,基于物联网技术,高威科的MES系统可与控制层可无缝连接,能够提供各种数据采集系统接口、ERP系统接口,且拥有安全、稳定、高效的支撑环境。

高威科自进入MES系统开发业务以来,已为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吉利汽车、福田戴姆勒、本田零部件等大型汽车制造厂及零部件厂研究、开发了MES系统及相关功能模块,助力汽车制造业客户完善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生产信息化水平的升级。

高威科同时为三菱、施耐德、SMC、北元电器、山洋、西门子等工业自动化产品制造商的分销商,在多个省级行政区域设立了15个子公司,拥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物流中心及全国多个中转仓,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销售网络。

2022年10月,高威科启动创业板IPO,拟募资3.32亿元投向微秒运动控制产品等项目。2023年经多轮审核问询与状态变更,最终通过上市委审议,但次年因财务资料更新及主动撤回申请,于2024年9月终止IPO。截至2023年,高威科拥有27项商标、6项专利及151项软件著作权,员工人数超500人。

在交易对方方面,本次交易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方为包括高威科实际控制人张浔、刘新平及其他股东在内的全部43名股东。不过,目前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公司正与标的公司各股东积极接洽,最终交易对方范围仍未确定,后续将以重组预案或重组报告书等公告披露的信息为准。

交易方式上,东土科技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高威科100%股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此前在10月20日,公司已与高威科、张浔、刘新平就本次收购事项签署《合作意向协议》,对交易核心方向进行了约定。但公告也明确,具体交易方案仍在商讨论证中,最终的交易对方、标的资产范围等细节需以后续正式公告为准。

关于停牌期间的安排,东土科技表示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积极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履行必要的报批和审议程序,并承诺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内,即2025年11月4日前,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要求披露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方案。若未能在上述期限内召开董事会审议并披露交易方案,公司证券最晚将于11月4日开市起复牌并终止筹划相关事项,同时详细披露停牌期间的工作进展、对公司的影响及后续安排等内容,并承诺自该公告披露之日起至少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东土科技特别提示,本次筹划的购买资产事项目前处于筹划阶段,具体交易方案尚存较大不确定性。



3.得润电子控股股东1360万股股份将被司法拍卖;

10月20日,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055,证券简称:得润电子)发布提示性公告,披露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得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胜公司”)所持有的1360万股公司股份将被司法拍卖,该部分股份占得胜公司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62.54%,占公司总股本的2.25%。

公告显示,本次司法拍卖的股份将分4批次进行,每批次340万股。每批次起拍价为2699.6万元,保证金269.96万元,增价幅度为13万元及其倍数。起拍价以拍卖日前二十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价乘以股票总数确定,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对外公示价格为展示价格,非实际价格。拍卖由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通过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组织,时间为2025年11月20日10时至2025年11月21日10时止(延时除外)。

据悉,本次被拍卖的股份此前已被司法冻结,公司曾于2023年4月17日披露相关股份冻结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得胜公司首次面临股份司法拍卖。公告梳理了其累计被拍卖股份情况,自2024年7月以来,得胜公司及公司实际控制人邱建民先生有多笔股份被司法拍卖或划转。截至本公告披露日,累计被司法拍卖并完成过户(含司法划转至债权人)的股份达8172.869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52%。

对于本次司法拍卖的影响,得润电子表示,公司与控股股东在资产、业务、财务等方面保持独立,目前生产经营情况正常,该事项暂不对公司治理及日常生产经营构成重大影响,也不涉及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变更。

截至公告披露日,得胜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174.4933万股,占总股本3.60%;其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794.4966万股,占总股本7.93%。若本次司法拍卖最终成交并完成过户,得胜公司持股将降至814.4933万股,占比1.35%;其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将降至3434.4966万股,占比5.68%,得胜公司仍为公司控股股东。但公司同时提示,若后续再有其他司法拍卖情形发生,公司控制权可能面临变更风险。



4.合力泰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大幅扭亏,电子纸业务成增长核心动力;

10月20日,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217,证券简称:合力泰)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9亿元,同比增长23.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1.03万元,同比大幅扭亏为盈,增幅达101.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463.81万元,同比增幅101.99%;基本每股收益0.0024元/股,同比实现扭亏。

从单季度表现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1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12万元,同比增幅101.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0.67万元,同比增幅102.22%,单季度业绩延续增长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改善,核心得益于电子纸业务的突出表现。财务数据显示,电子纸业务销售规模扩大,带动应收账款同比增长78.08%;同时,为满足业务增长需求,公司备货增加,存货同比增长42.81%。此外,电子纸业务相关的采购物料支付现金增加,使得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长71.53%,进而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48亿元,同比下降141.66%。

费用管控方面,公司重整效应持续释放。报告期内,销售费用同比减少57.62%,管理费用同比减少73.34%,财务费用同比大幅减少98.29%,主要因重整后有息负债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7.14%,系重整后增加研发项目管理和研发投入所致,为业务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提供支撑。

资产结构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5.1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8.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86%。其中,在建工程同比增长38.61%,主要因组建越南新生产线;其他非流动资产同比激增18169.55%,系本期购买大额存单所致;交易性金融资产达2201.43万元,为本期购买理财产品形成。

合力泰表示,公司重整后业务聚焦核心板块,电子纸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未来,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和海外生产线的推进,公司有望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提升持续盈利能力。



5.美芯晟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长132.74% AI端侧+机器人赛道放量;

10月21日,美芯晟(688458.SH)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其中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32.74%,环比增长297.76%。

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46.47%;实现归母净利润1031.98万元,同比增长132%。第三季度单季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6.31%,业绩增速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新兴赛道的快速放量与高毛利新品的持续推出。

在盈利端方面,公司第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10.79个百分点,费用率同比下降25.20个百分点。高毛利产品出货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及新兴应用拓展成为利润提升的主要动力。

产品结构方面,无线充电与信号链两大高价值产品线持续放量,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111.01%,营收占比提升至70.96%,成为公司毛利增长的核心引擎。

在新兴应用领域,公司AI端侧与机器人业务迎来集中爆发。相关产品已在多家知名品牌中量产,销售金额与出货量稳步提升。公司单点ToF传感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已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摄像聚焦及智能家居等场景,并加速向多点ToF技术攻关,拓展至家用服务机器人3D建图、无人机避障及汽车激光导航等高端领域。

此外,公司在AR/AI眼镜领域的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供应链,伴随下游需求释放,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美芯晟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机器人与AI/VR赛道,完善从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到影像技术的产品布局,并积极推进磁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储备,巩固公司在智能终端感知领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