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存成本上涨 联想、小米宣布上调产品价格
2.合肥一芯片企业,再次冲刺IPO!
3.纽约时报:美国AI研究仍依赖中国人才 否则硅谷公司将落后
4.西门子EDA前CEO加盟新思科技 出任首席营收官
5.美国无法通过针对阿里巴巴获胜
1.内存成本上涨 联想、小米宣布上调产品价格
由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内存芯片短缺,联想和小米成为最新宣布提价的科技公司。
11月20日,联想表示,截至9月底的三个月净利润同比下降5%至3.4亿美元,营收增长15%至创纪录的204.5亿美元,但由于包括人工智能服务器在内的基础设施业务盈利能力下降,其毛利率下降0.3个百分点至15.4%。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由于人工智能的普及速度加快,供应短缺和零部件成本高企是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由于公司已与上游供应商签订了长期合同,因此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
联想还补充道:“联想已建立相应的机制来调整价格,并继续履行我们确保市场竞争力、维持利润率和盈利能力的承诺。”
“我们肯定比一些行业分析师报告中的预测要乐观得多,”联想执行副总裁Luca Rossi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他表示,他有信心联想的个人电脑销量至少在未来两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内存成本上涨“是我们过去多次成功应对的问题,总的来说,总是能够成功应对。”
小米是全球出货量第三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对内存芯片价格上涨的态度则更为谨慎。近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一位高管表示,与往年不同,由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对高带宽内存的强劲需求,内存芯片的成本上涨处于“长周期”增长。
这位高管表示,这一趋势将对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毛利率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并补充说,公司计划通过提高价格和开发更多高端智能手机来部分抵消这种影响。他还指出,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明年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下滑。
2.合肥一芯片企业,再次冲刺IPO!
科创板IPO撤单十九个月后,来自“最强风投城市”的一家芯片厂商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11月18日,合肥芯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谷微”)在安徽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券商为广发证券。
芯谷微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半导体微波毫米波芯片、微波模块和T/R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向市场提供基于GaAs、GaN化合物半导体工艺的系列产品,并围绕相关产品提供技术开发服务。
据公司官网介绍,芯谷微曾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A类”、“2021年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
值得关注的是,芯谷微并非首次冲刺资本市场。2023年5月,该公司曾向证监会报送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材料。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芯谷微便主动撤回上市申请。2024年4月,上交所宣布终止对芯谷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
3.纽约时报:美国AI研究仍依赖中国人才 否则硅谷公司将落后

研究称中国工程人才对硅谷公司至关重要
北京时间11月19日,《纽约时报》周三发文称,中国人才仍在推动着美国的AI研究。若不是才华横溢的中国研究人员进入美国,硅谷公司将在全球AI竞争中落后。
今年6月,当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时,他介绍了11位加入这一雄心勃勃计划的AI研究员,他们的目标是打造比人类大脑更强大的AI。
这11位研究人员都是在美国以外接受教育的移民。据《纽约时报》看到的一份备忘录显示,其中7人出生在中国。
尽管许多美国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和专家数月来一直将中国描绘为美国AI快速发展的“敌人”,但美国涌现的许多开创性研究实际上是由中国人才推动的。
中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两项最新研究显示,多年来,出生并在中国接受教育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美国顶尖AI实验室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特朗普政府收紧了移民政策,但他们仍在推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要AI研究。
这两项来自不同机构的研究,详细展示了美国科技产业在多大程度上继续依赖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尤其是在AI领域。研究结果也提供了更细致的视角,说明中美两国研究人员仍在继续合作。
2020年,致力于促进中美建设性关系的保尔森基金会的一项研究估计,中国的AI研究人员占全球顶尖AI人才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数在美国公司和大学工作。

扎克伯格正网罗AI人才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这些中国研究人员绝大多数仍在美国机构工作。2019年就已在美国高校或企业任职的100名顶尖中国研究人员中,有87人仍在美国高校或企业从事研究。
“美国AI产业是中国人才的最大受益者,”参与撰写这两项研究的分析师马特·希恩(Matt Sheehan)表示,“有这么多顶尖中国研究人员赴美工作学习。正如这项研究所显示的,尽管近年来面临各种紧张局势和障碍,他们仍选择留在美国。”
中美两国之间仍保持着大量合作。协助人们追踪并使用最新AI研究的alphaXiv公司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美两国联合开展的研究频率,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两个国家的合作。
没有中国人才,硅谷将落后
像希恩这样的分析师认为,招募中国人才并与之合作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潜在风险。他们担心,如果特朗普政府在美国进一步收紧针对中国人才的政策,这可能会严重损害美国的科研发展。
“(限制中国人才)被视为对美国公司在AI领域领先地位的真正威胁。”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临时执行主任海伦·托纳(Helen Toner)表示。
如果没有才华横溢的中国研究人员流入美国,硅谷公司将在全球竞争中落后,也就是落后于中国公司。
“学普通话”
即便在扎克伯格开始积极招聘新超级智能实验室成员之前,Meta的AI工作也高度依赖中国人才。据三位熟悉Meta AI团队文化的人士透露,Meta AI部门的新员工常被开玩笑地告知,他们需要掌握两种语言:第一种是Hack,这是公司自研的编程语言;第二种是中文普通话。
今年,Meta申请到了6300个H1-B签证,这类签证允许企业雇佣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人才。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数据,这一数量仅次于亚马逊。alphaXiv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Meta还与中国机构合作发表了至少28篇重要研究论文。
根据alphaXiv的新研究,自2018年以来,苹果、谷歌、英特尔和Salesforce等公司都曾与中国机构合作发表过备受关注的研究论文。微软早已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与中国机构的合作次数超过其他任何公司,已与中国研究人员共同发表了至少92篇重要论文。
许多中国研究人员表示,近年来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常常难以获得签证,并且担心离开美国后无法顺利返回,因此对离开美国持谨慎态度。
然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究显示,一些顶尖中国研究人员在美国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后,已回到中国的科研机构。与此同时,美国部分公司内部的紧张局势也在加剧。上个月,中国研究员姚顺宇在博客中表示,他已离开旧金山创业公司Anthropic,加入谷歌,部分原因是Anthropic高管公开将中国标榜为严重的安全威胁。
姚顺宇博士写道:“我强烈反对这些反华言论。我相信Anthropic的大多数人也会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觉得自己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留下来。”
4.新思科技任命 Mike Ellow 为首席营收官
新思科技公司(Synopsys, Inc.,纳斯达克代码:SNPS)今日宣布,Mike Ellow 于11月20日正式加入公司并出任首席营收官(Chief Revenue Officer)。在这一职位上,他将领导全球市场拓展(Go-To-Market)团队,并加入由新思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思新(Sassine Ghazi)领导的执行管理团队,直接向盖思新先生汇报。
Sassine Ghazi 新思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表示:Mike在从芯片到系统设计领域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深谙客户成功与卓越运营之道。他在打造强大的销售和工程团队,并实现积极、具有预见性结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成效显著。我期待与他携手把握机遇,共同扩大公司规模,持续助力合作伙伴从芯片到系统领域重构工程创新。
Mike Ellow拥有超过30年的资深销售和技术管理高管经验, 曾在西门子EDA(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部门)担任首席执行官,并在Cadence、Berkeley Design Automation等公司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Mike Ellow 新思科技首席营收官表示:新思科技已从EDA领域的领导者成长为工程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我非常期待与团队携手,为公司迈向全新阶段贡献力量。未来,我将秉承使命感、责任感和透明度,致力于助力合作伙伴加速创新,并持续创造卓越成果。

Mike Ellow拥有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以及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5.美国无法通过针对阿里巴巴获胜

11月20日,据彭博社报道,在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其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千问”应用后,这家中国科技巨头正面临来自华盛顿的新一轮审视。然而,彭博社评论指出,美方若试图通过限制手段遏制阿里,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加剧复杂的国际经贸紧张局势。
报道指出,本周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周。公司正式宣布了“千问”项目,并上线了基于全球性能第一开源模型Qwen3的“千问APP”公测版。
彭博社分析称,阿里巴巴旗下的AI模型系列已受到全球开发者的广泛欢迎,而此次推出的一体化应用标志着其在消费市场上的最大胆尝试。公司表示,其最新公测的千问app不仅限于对话式AI,还具备强大的多模态处理能力,例如在几秒钟内生成完整的研究报告或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目前,阿里巴巴免费提供该服务——这一举措可能对硅谷领导者OpenAI构成潜在威胁,据称后者70%的年收入来自消费者使用ChatGPT。
事实上,阿里的技术实力已在硅谷引发了所谓的“Qwen恐慌”。数据显示,自2023年全面开源以来,Qwen系列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超越了Meta的Llama等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全球跨国公司选择基于Qwen构建系统,而非硅谷的替代方案。
在阿里展示其AI雄心的同时,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引发了关注。该报道援引一份据称来自华盛顿方面的备忘录,指称阿里为中国特定敏感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对此,阿里巴巴予以强烈否认,驳斥该指控“完全错误”,并直言这是一场旨在破坏中美贸易缓和局势的“恶意行动”。
彭博社在评论中指出,虽然华盛顿长期以来试图通过限制华为、TikTok等企业来遏制中国技术发展,但针对阿里巴巴的新一轮攻势可能会遭遇失败。
首先,美方相关部门目前对此保持缄默,尚未采取进一步激进措施。分析认为,在双方刚刚达成艰难的贸易休战协议背景下,针对中国领军企业的贸然行动可能引发新一轮不可控的紧张局势。
其次,历史表明,如果领军企业受到无端攻击,往往会引发更坚定的应对。且尽管存在所谓的“安全担忧”,美国消费者和开发者实际上仍在广泛使用源自中国的技术产品——从TikTok的持久热度到Qwen模型在开源社区的统治力均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负面报道一度导致阿里股价波动,但市场情绪迅速回稳。花旗集团分析师建议投资者“逢低买入”,并指出阿里巴巴不太可能冒着危及声誉的风险去触碰红线。
彭博社援引纽约22V研究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观点称,近期对华强硬派在华盛顿被边缘化,这可能是导致有关指控被泄露给媒体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包括亚马逊和微软在内的少数美国科技巨头,同样与美方政府机构保持着合作关系。
文章最后总结道,阿里巴巴的AI雄心虽然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但其技术崛起已是既定事实。对于美方而言,与其试图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来维持优势,不如专注于提升自身产品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吸引力,这才是更明智的选择。(凤凰网)
